近来,总有一个形象萦绕在我的心头,触动着我的心弦: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着一身迷彩服、穿一双黄胶鞋、背一个军用挎包,风尘仆仆、奔走乡间。这是云南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宣传委员郑垧靖留给世人的形象。这形象很寻常,像普通的务农群众,也像质朴的乡村教师。这形象又很不平凡,它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倾诉着一个基层宣传干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张扬着一个大写的人的生命境界。我一直在思索,为什么一位基层宣传干部能令人如此难以忘怀,油然而生敬佩。
郑垧靖是一个努力做群众需要的宣传工作的人。农村宣传工作困难较多,要想有所作为、见到成效不容易。平达乡地处边陲山区,但郑垧靖敏感把握时代脉搏和群众期待,硬是把不好做的基层宣传工作,做出了骄人成绩,实在难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要做老百姓需要的宣传工作,要做群众需要的宣传干部。”他建起广播站,创办“平达之声”节目,为群众送去党的声音、政策法规、致富门路。他常常扛着摄像机和数码相机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采访,在各类媒体上发表稿件200多篇。他讲究宣传方法,注重在服务群众中做宣传工作。他先后挂钩5个村,带领群众种山葵、种烤烟、种石斛,为群众办信贷、跑销路,帮助乡亲同打工在外的亲人进行视频电话联系,使宣传工作更好地赢得群众基础。这些事情,不分大小,不管分内分外,他都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这成绩的背后,付出的汗水难以言表,付出的艰辛难以想象。
郑垧靖是一个对群众充满深厚感情的人。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干部必须有对群众真心实意的感情才能切实做到。郑垧靖常说:“咱们都是农民出身,不能慢待乡亲,不能忘本啊!”在工作中,他总是对群众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心中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真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暴雨倾盆、山体坍塌之时,他冒着生命危险带领群众转移,被人们称为“保护神”。面对积累34年的集体林权纠纷,他深入调查取证,耐心宣讲政策,反复进行调解,避免了可能发生的流血冲突。他经常“私车公用”,用自己的微型车捎带群众和农资物品,还不时自己垫资为农民买这买那。可以说,他视百姓为父母,待群众如家人。正是因为有着对群众的真挚感情,服务群众成为了他的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和生活常态,也从而赢得了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郑垧靖是一个十分注重学习的人。“学习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源泉”,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对学习从不懈怠,不断探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他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加油充电,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他认为,做农村宣传工作,有关农村工作的知识都要学、都要懂、都要会。他不但向书本学,而且向实践学,自学掌握了影视编辑和图像处理技术,成为平达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成为精通采编、播报、拍摄、制作等宣传工作的“多面手”。他自学了茶叶、烤烟、石斛、山葵、核桃、红花油茶种植技术,成为农村里的“土专家”。正是这种不懈的学习精神,使他成为了一名既懂宣传工作又懂农村产业的复合型基层干部,能够干成事,不断出成果。
郑垧靖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清苦的人。大家知道,基层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也不高,很多人都不太愿意去。郑垧靖师范毕业就来到了基层,把自己的名字由“尚敬”改为“垧靖”,“垧”是土地面积单位,“靖”意为平定、平安,就是表示要扎根基层沃土,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这些年,他走遍了全乡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熟悉平达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户人家,同群众打成一片。面对着涌动的物欲和浮躁,面临一些诱惑和机会,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对名利得失,他淡定从容、坦然处之,保持着本色,保持着纯真。一家三口住的是单位宿舍,蜗居在一间20平方米的旧屋子。工作17年了,拿的工资比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还低。先是学历不够,后来又年龄“超线”,晋升提拔几次擦肩而过,这些他毫无怨言,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他总是很知足,要求自己珍惜眼前的一切,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事。这种对名利的超越,使他能够始终保持在基层工作的良好心态,用高尚境界和实际行动,展示了基层宣传工作绚丽夺目的迷人光彩,也成就了他青春人生的灿烂篇章。
敦厚之肩,可担事业之重;
浩然之怀,能容大爱之情。郑垧靖38年短暂而充实的人生,铸就了新时期基层宣传干部的典范和楷模。郑垧靖的光辉形象,值得我们时刻铭记,值得我们永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