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得体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02-27 14:17:10 浏览次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5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1

守护“根和魂” 绽放中华文化“盎然春意”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考察了潮州市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察看文物修复保护、非遗文化传承、文旅资源开发等情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重视,饱含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盎然春意”,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与文相会,与史为友。唐诗宋词的不同风韵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房四宝的雅致意趣蕴含着文人匠心。可以说,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身的生命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足音接续着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团结精神的构成部分,一脉相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烟远去,精神永存。中华文化里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华儿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国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长骑马射箭,新疆人擅长载歌载舞,福建人擅长饮茶之道,不同节日里更有迥然不同的纪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发展更多“小木耳”“小黄花”等特色产业,成为挑起“金扁担”、满载“幸福粮”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是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发展之能。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无论是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李子柒,还是《经典咏流传》里的歌咏诗篇,亦或是以唱演秀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国风美少年》,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的同时,也让其更“活”。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以兼收并蓄的丰富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老树抽新枝,枝上结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当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题记

中国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精美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都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

既淡到传统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传承”二字,优秀的传统文化须得有人继承,再谈发扬,若是不薪火相传,再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都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我对中华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便在“传承”二字上,若连“传承”都做不到,那又何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们展现了许多传统文化。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我却能明显感到中国五各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正在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一)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文化之一,它与绘画、音乐等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学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的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书法却被人们遗忘在脑后,毛笔被硬笔所代替。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很少再有人会拿起毛笔练习书法。

书法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原因是什么?是书法本身不符合时代发展了吗?不,是中国人在“传承”二字上做的不够,本该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文化,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重视之下逐渐被人们淡忘。优秀的传统文化无人重视,无人继承,这是何等悲哀?

(二)传统节日——蕴含中华文化特色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合家团圆的中秋节,龙舟竞赛的端午节,共插茱萸的重阳节,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千年传承下来,也成了中国人口口相传,无人不知的故事。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只知情人节,不知七夕节?又是从什么起,本该过重阳节的我们却只知圣诞白胡子老人?

中华传统节日沿续了千年之久,如今却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传统节日渐渐被外国节日所取代,甚至外国节日的风头隐隐有盖过传统节日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依然是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薄弱。不关注中国传统节日,盲目追求外国节日的行为在年轻一辈中更是明显,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导致了外国节日逐渐取代中华传统节日成为中国主流节日的现象产生。一个民族如果不热爱本民族的节日,那又怎会去传承。

综上所述,于我看来,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便是“传承”二字,“传承”意在为让我们不忘初心,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壮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我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华文化之根”,这,便是我对“中华文化之根”的理解。

只有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3

对标“十四五”主要目标稳步前进夺取新胜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会议统筹考虑“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描绘了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制度稳则国家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三五”胜利收官是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制度优势充分彰显、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实践成果源自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实际的实践探索,源自于我们党与时俱进及时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赋予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以科学性及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显著优势,是“十四五”时期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继续完善国家治理效能必须遵循的原则。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务必要牢牢把握好高质量发展要求,认识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确保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但也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推动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提供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

保持战略定力出实招硬招,助力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也为党和人民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明显增加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改革发展也将面临更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明确改什么、怎么改,该改的、能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更要以问题为导向,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拿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作为,因势利导、统筹谋划、精准施策,敢闯敢干,让各项改革举措在落地落实中有机衔接、融会贯通,确保改革开放这艘巨轮沿着正确航向前行。

着力解决人民“好不好”的问题,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我们是解决人民“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解决人民过得“好不好”的问题。要看人民群众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是否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各项民生举措是否真正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环境、精神文化生活等有关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关乎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期待与需求,要求我们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民生领域发扬持之以恒的钉钉子精神,在回应人民“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优美的环境”“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期待中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不断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共谋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五位一体”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带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解决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在发展过程中,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方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是要让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保存潜力和后劲儿,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带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十四五”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助力建成文化强国的基本途径,要求在今后五年之内,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都能得到明显提高。坚定文化自信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带动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力量之源,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准则、公民价值规范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夯基固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4

让党员教育培训走深走实

今年以来,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贵州省石阡县通过抓好中央、省、市党员教育培训相关工作条例、实施意见和工作规划贯彻落实,切实提高全县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素质,增强全县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升教育培训工作质量,让全县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走深走实。

坚持政治统领,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经常性。全县始终坚持政治统领,将党员教育培训主题主线贯穿始终,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主题主线贯穿始终。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经常性教育为主线,全县全面落实政治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七项基本任务,将其摆在最突出位置,纳入党员教育培训核心内容。理论武装持续跟进。将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省委十二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县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纳入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学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导党员干部切实用党的最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推进。全县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训长效机制,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会、“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线上+线下”结合,对全县678个党支部1.3万余名党员开展经常性教育,促进党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坚持服务中心,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全县党员教育坚持服务大局,聚焦脱贫攻坚和各项重点和中心工作,让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聚焦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对全县党员干部、各领域党组织书记开展培训30期5338人次;组织参加全省乡镇组织委员、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农村优秀党员骨干、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党组织书记等9类示范培训10人次;组织新选派驻村干部和新任乡村干部参加省、市线上轮训和县级实战轮训20人次。聚焦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持五步工作法和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加强对产业链上党组织和党员的教育培训,组织包括乡镇干部、两委一队三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春晖社负责人或骨干代表、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负责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7个类别党员干部121人参加全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并实行跟踪服务管理,切实增强示范带动效应,为助推全县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发展培育了新观念和新人才。聚焦打赢两场战役夺取双胜利。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今年又恰逢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石阡县举办2020年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冲刺90天打赢歼灭战”暨脱贫攻坚成效巩固提升能力培训班。通过“新时代大讲堂”开到乡村两级,培训脱贫攻坚一线干部4000余人,引导全县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常态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竭力克服疫情影响,为取得两场战役的双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问需施教,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全县将党员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党组织建设重要内容,积极回应基层党员干部培训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务求培训取得实效。集中培训全覆盖。2020年以来,全县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为契机,全县各级党组织通过2020年“七一”系列活动认真开展讲党课活动,县委书记带头为全县主体班党员同志作专题党课,160名党员领导干部带头上讲堂作专题党课,对全县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基层党组织实现了全覆盖,对党员干部强化了集中教育。分类培训凸实效。全县针对不同领域党组织特点和不同群体党员需求,分类设置培训课程,增强学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今年以来,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2期67人,各领域党务干部培训2期152人次,村支书、村主任培训28期、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培训28期1186人次,通过2020年“七一”党员培训对全县农村党员开展轮训,利用铜仁智慧党建云对流动党员开展线上培训。特色培训显特色。充分发挥全县红色传统文化优势,加大党性课程开发,探索创新“五个一”教学模式,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到甘溪烈士陵园和困牛山战斗遗址等1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点砥砺初心使命,截止目前已接收传统革命教育2万余人次。组织全县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实现了全县305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帮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提升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做好自身安全防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篇5

用好“抑、扬、顿、挫”让思政课余音绕梁

“文似看山不喜平”。青年学生不再甘于为“念经式”“催眠式”的思政课“埋单”。近年来,“南航徐川”“复旦陈果”两位80后思政课教师走红网络,受到很多青年学生甚至成年人的欢迎。徐川能将枯燥的“党课”讲得入心入耳、场场爆满。他以网文《我为什么加入中国共产党?》爆红网络,他的党课,往往大教室的走道也“站无虚席”,甚至有人从十多公里外赶来“蹭课”。陈果被称为“最有型的大学女教师”。有网友评论,“她有好听的声音,令人折服的口才和自成体系的思想,她打破了我们对于大学教师的既定印象,她的大道理发人深省。”网上有很多学生留言,“老师把课讲得这么美,当她的学生很幸福”。作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他们用内容与语气双重的“抑、扬、顿、挫”让听者入耳动心,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开启了思政课的“春天”。

“抑”。增强忧患意识,激发责任担当。讲好思政课,要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讲清世情、国情、党情,尤其是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强青年的忧患意识,自觉抵制风险,迎接挑战,激发责任担当。带领学生直面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态度鲜明批评不良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正面思考,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将要担负的责任。周恩来总理在切身体会中华民族深重苦难中,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少年立下初心,为之奋斗终生。当前,我们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政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在直面短板和不足中看到前景和希望,于危中求机,立鸿鹄志,做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接续者。

“扬”。弘扬优良传统,增强四个自信。中华民族拥有浩浩5000年的文明史,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宏图伟业。思政课就要讲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让青年学生感知中华民族气节和文化魅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激恶扬善,去粗取精,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等,激励其成为一个能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明日之星”。

“顿”。培育正确三观,明辨是非曲直。“抑”也好“扬”也罢,正是这些外界因素的集成,影响了内心的想法,思政课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对外界各种信息进行深刻思考,在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这就是“顿”的力量,此处无声胜有声。听陈果老师讲课,网友直呼“一语惊醒梦中人”,对,这就是思政课教师该给学生的,如醍醐灌顶般的顿悟,让他们的人生更加坚定而通透,能够始终保持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坚定而纯粹融个人梦于国家梦中而不懈努力的奋斗者。

“挫”。厚植家国情怀,铭记苦难辉煌。放眼中华民族近代史,有最深重的苦难,也有最耀眼的辉煌。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历史视野,引导学生铭记落后挨打的苦难历程,品味苦难中铸就的辉煌。传承“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通过讲述历史在曲折中前行的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向革命先辈、改革精英学习,进行启发式教育,点燃复兴强国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激励青年学生做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中华 传统文化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感悟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怎么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想和体会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心得体会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