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我国海上风电场(5篇)

我国海上风电场(5篇)

时间:2023-05-03 17:15:03 浏览次数:

篇一:我国海上风电场

  

  项目名称: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

  及示范应用

  提名意见:

  为加快抢占全球风电技术制高点,填补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空白,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发展,2008年国家发改委核准了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式并网运行。

  在国家发改委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下,项目组结合我国海域特有的台风天气、淤泥地质条件以及东海大桥海域独特的通航需求,通过协同攻关与自主创新,建成了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首次全面实现大型海上风电场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国产化。

  在海上风机研制方面,研发了国内首台3MW、5MW离岸型风机,攻克了强台风海域风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难题;在风机基础设计方面,首创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结构,解决淤泥地质下高耸风机对基础的强作用力问题、1000t级主航道中风机的撞击耐受问题;在施工方面,率先研发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攻克海上有效施工期短、漂浮式平台上安全快速吊装高型重型设备的难题;在电气系统设计方面,提出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方法,解决近海海域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与海洋多功能区的交叉穿越问题、海缆故障定位难、维护难引起的可靠性问题。

  该项目实现我国海上风电从无到有的关键转变,掌握了海上风电自主技术,形成了系统的海上风电技术与标准。项目的成功示范,直接促成我国海上风电的爆发式增长。项目成果推广应用至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的海上风电项目,为国家节能减排与新能源开发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

  等奖。

  项目简介:

  我国能源正处于结构调整,迈向“绿色”的关键时期。风电作为新能源的主体部分,正逐渐由替代能源转变为主体能源,风电开发也逐渐由陆上扩展到海上。我国海上风能储量丰富、靠近负荷中心,开发优势明显。为抢占风电领域的技术制高点,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是我国能源战略与海上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在国外风电巨头技术封锁、价格垄断和国内无例可循的条件下,该项目通过自主创新与协同攻关,既攻克了海洋大风浪、急洋流、强腐蚀严酷环境对项目实施的影响难题,又解决了我国强台风、软土地基、淤泥地质条件的特殊挑战,全面实现海上风电技术国产化,建成了适应我国海域环境与运行需求的国内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具体创新点如下:

  1、率先研制出国内大容量海上风机。提出含风、涌、浪、流四种非定常流1体耦合作用下的海上风机载荷计算方法,研发载荷分流、多级过滤与温湿度控制等多重技术,独创大部件自维修系统,攻克高耸建筑最大限度捕风与安全运行的矛盾,解决海洋强台风、强腐蚀严酷环境下机组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技术难题。发布了首个海上风电机组设计的国家标准,获得国际海上风电权威机构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整机A级认证。迄今35台机组已经历10次台风考验,无一受损。

  2、全球首创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优化基础高程与群桩结构设计,提升淤泥地质条件下风机基础的垂直受力水平与水平扭转承载性能,攻克动态环境下混凝土疲劳承载性能低、航道条件下基础承载船只撞击性能要求高等技术难题。该结构被国际海上风电权威技术标准DNV-OS-J101列为新的海上风机基础型式。

  3、率先研发大型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构建初定位、软着陆与精定位的一体化安装技术,攻克了漂浮式平台上,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时受风浪影响周期性摇摆、重型设备合成重心高引起的精定位难、软着陆难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风机陆上高效装配、海上快速安装的目标。发布首个海上风机整体安装国家级工法,创造单月组装10台、吊装8台的国际纪录。

  4、提出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方法与运行方案。构建考虑地理信息和柔性区域边界的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模型,攻克了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动态规划所具有的多离散变量、强非线性、维数灾特征等技术难题,提出综合利用网络拓扑与断路器配置的海上风机供电恢复方法。发布国内首套大型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优化软件。与原有方法相比,节约示范工程电气投资16.2%,提高年发电量3%。

  项目共获专利授权71项(发明41项),发表论文152篇(SCI、EI收录101篇),制定标准15项,节约投资6.19亿元,近三年新增产值89.5亿元、新增利润5.72亿元。示范工程自2010年并网以来,累计发电量22亿千瓦时,减少标煤消耗70.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95万吨。成果推广到沪、苏、闽、粤等地20多个海上风电项目。入选CCTV-1《超级工程》,提升了海上风电社会认知度。

  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得了海上风电技术突破性进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塑造了我国海上风电自主品牌,实现我国海上风电开发从无到有的关键转变。作为我国海上风电领域的奠基者,示范工程打造了我国海上风电自主产业链,推动了我国海上风电领域技术进步,促进了我国海上风电大规模开发,为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客观评价:

  1.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等

  (1)

  2013年4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评价专委会组织专家对“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技术鉴定,以王景全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鉴定认为:

  项目首次突破了3MW海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技术,率先研制出3MW海上风电机组。首次建立了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规划的求解理论和方法。首次提出一种基于高桩混凝土基础的新型海上风机基础结构及其安全监测系统。首次成功研制了海上风机整体安装定位与缓冲系统。

  该研究成果首次成功应用于我国海上风电工程,填补了国内空白,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成为中国海上风电领域的标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对加快我国海上风电场建设意义深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该项目的综合技术为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

  (2)

  国家能源局于2011年4月下发了《国家能源局关于上海市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竣工验收及项目后评估的复函》(国能新能[2011]122号):

  上海东海大桥一期海上风电场的成功建成投产,使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关键转变,海上风电开发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该项目推进风电机组设备制造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初步形成了海上风电施工安装的能力,海上风电机组基础设计技术得到初步检验,推进海上风电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推动其他地区海上风电发展具有示范效应。

  (3)

  中国科学院上海科技查询咨询中心根据“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查新委托书的内容和项目咨询要求,主要结论如下:

  该项目与欧美同类技术相比更具新颖性和应用性,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建议项目方在研究开展中,注意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并就相关方法形成标准,为同类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该项目的综合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居国际领先地位。

  (4)

  201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根据“大型海上风电场系统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查新委托书的要求进行查询,主要结论如下:

  该课题为推动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技术在所检出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未见报道。

  (5)

  德国劳埃德船级社(GL)整机认证报告(No.DAA-GL-003-2012):

  SL3000meets

  therequirementsofGLRC"s?GuidelinefortheCertificationofOffshoreWindTurbines,?whichaddressesthesafetyphilosophy,qualityassuranceandengineeringintegrityoftheturbine.(SL3000满足GLRC“海上风机认证标准”,这表明了机组的安全理念、质量保障及工程完整性)Theturbineintegratesadvancedpower-generatingtechnologies,suchasvariablespeedcontrol,apitchregulationsystemanddouble-fedinductivegenerator.(机组集成了先进的发电技术、如变速控制、桨距角调节系统以及双馈风机等)

  (6)

  国际海上风电权威技术标准挪威船级社DNV-OS-J101:

  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结构已被国际海上风电权威技术标准DNV-OS-J101列为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型式之一。

  2.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

  (1)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王志新教授等《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论文第13卷1期论文《ThekeytechnologyofoffshorewindfarmanditsnewdevelopmentinChina》,对该项目整体评价如下:

  The

  successfulconstructionofShanghaiDonghaiBridgeoffshorewindfarm,providesaseriesofadvantages,suchasmasterofevaluationonoffshorewindenergy,designandconstructiontechnologyetc.Atechnicalstandardsystemisgraduallyestablishedanddesignandmanufacturetechnologieswhichownsindependentintellectualpropertyrightsisformed.Thesecreateconditionsfordevelopmentscale.(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的成功建设提供了一系列的优势,如掌握海上风能评估方法、设计与建设技术等。项目建立了一个包含设计、生产在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系统,这为我国海上风电规模化创造了条件。)

  (2)

  2015年,EWEA(欧洲风能协会)海上风电大会论文《Innovativetechnologiestoachieve10GWoffshorewindfarmsinChina》,对该项目中风机基础结构评价如下:

  Thenewfoundationtechnologyconsistingofaconcretecapandeightsteelpileswasinvented.Theoperationalresultsconfirmedthatthenewfoundationiscost-effectiveandmitigatesthedeleteriouslocalconditions.(新的基础型式创新性地采用混凝土-钢结构。运行结果证实该结构能够在减轻当地有害载荷影响的基础上实现更优的经济性。)

  (3)

  2016年,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迟永宁教授等撰写《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第36卷14期论文《大规模海上风电输电与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综述》,对该项目的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技术评价如下:

  基于最小生成树算法的优化方法以及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优化方法等。相关优化算法以集电系统拓扑结构的经济性或可靠性为优化目标,得出满足相关条件的优化结果。

  3.其他公开发布的学术性评价意见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东海风电示范工程“联合国环境友好型城市示范项目”: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充分发挥了带头和示范作用,在借鉴和引进国际社会低碳发展的经验方面走在了其他同类型城市的前面,东海大桥海上风电项目为中国海上风电做出的杰出贡献。

  (2)

  被列入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1《超级工程》:

  纪录片《超级工程》聚焦国内五大重点尖端科技工程,这些工程成为展示强盛国力的符号标志,彰显出现代中国的时代风采。

  推广应用情况:

  该项目组作为我国海上风电自主技术的奠基者,对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特点、难点及对策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技术、理论和标准,为我国海上风电设备研制、海上风电场设计、建设与运行等提供全方位的示范与指导。

  (1)

  产品与技术的推广应用

  该项目的整体技术目前已被成功应用于上海临港海上风电场、上海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II期项目之中。同时,由于具有示范工程的成功经验,该项目参与单位在国内海上风电项目招标中的中标率大大提升。项目组各单位已经与龙源、国电、大唐、华电、中广核、申能等大型发电集团;福建水利勘测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电力设计院、山东电力设计研究院等甲级设计院在不同海上风电项目中展开合作。目前,项目相关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国内6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

  其中,海上风机产品与技术除了该示范工程项目之外,已成功应用至江苏龙源如东潮间带风电项目、国华射阳海上风电项目等之中,相关机组还销售至瑞典、西班牙、南非等国家,并与巴西、爱尔兰等多个国家签风电开发协议。海上风机的整体安装技术也被推广应用至福建平海湾海上风电场、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江苏大丰300MW海上风电场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设计也被成功应用于江苏射阳海上风电场、江苏如东海上风电场、福建平海湾海上风电场等多个项目,大大提高电气系统设计效率。

  (2)

  项目经验的推广应用

  该项目作为国内大型海上风电场示范工程,充分发挥了其典型示范与带动作用。示范工程先后接待中外风电领域专家与学者600余人次,项目完成人分别以组织者、参与者以及评审专家的身份先后参与国内外海上风电相关研究项目、工程项目及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与审核等数十项,推动国内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在国际交流方面,该项目的成功并网,促使中国成为国际海上风电大会的举办地之一。项目组中参与海上风电场设计、建设与运行等工作的研究人员每年作为该大会的特邀嘉宾出席,并做相关技术的主题报告,与国内外其它海上风电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海上风电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示范工程于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并网,作为大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中“城市与高科技”的主题之一,向与会的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充分展示了我国海上风电技术水平。推动了国内海上风电技术与国产海上风电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知识产权

  具体名称

  基于滑模控制理论的设计风机变桨距控制器方法

  风力发电机组分段式风轮叶片及其装配方法

  中国

  中国

  国家

  证书授权号

  (地区)编号

  ZL201310245020.0ZL201010033771.21828610860007权利人

  发明人

  发明专利有效状态

  有效

  上海电力学院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符杨;米阳;包晓炜

  王伟峰;金宝年

  朱昌明;姚耀有效

  授权发明专利

  风力发电机海上安装软着陆系统

  ZL200中国

  910050458.7上海交通大713982学;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淙;詹永麒;黄国良;张鹏;叶路明;周凤台;沈志春;张梁娟;丁捍东

  李彬;林毅峰;时勇;窦维娥;有效

  邵春芬

  张建平;符杨;张开华;魏书荣;黄玲玲

  费斐;李亦农;张旭航;庞爱莉;张中言;胡晓光;周明;欧阳荭一;赵晶晶

  有效

  有效

  有效

  授权发明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

  基于多桩承台基础的风机塔筒与桩基风机叶片振动位移及其威布尔分布拟合方法

  中国

  中国

  ZL200910055422.8ZL201110101441.7ZL201中国

  510114967.7ZL201中国

  210244988.7ZL201中国

  511030327.410020281520679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

  专利

  础之间的连接结构

  上海电力学院

  一种风电场并网点无功电压控制方法

  2674884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控制绕流的叶片及方法和具有该叶片的风机

  一种稳桩定位平台

  14044512661477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有限公司

  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建;贾海涛;金宝年

  沈志春;叶路有效

  明;潘路;雷丹;有效

  梁奎

  柳劲松;张宇;时珊珊;刘舒;雷珽;朴红艳;袁加妍

  谭贤顺;金宝年;姚利斌

  有效

  有效

  一种平抑风功率波动的控制方法

  ZL201中国

  510555834.3ZL201中国

  010200359.52618979风电机组多功能平台及叶片拆卸方法

  11398236主要完成人情况:

  1.姓名:符杨

  排名:1行政职务:副院长

  技术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完成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1、4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特聘技术总监,主要负责该公司下属海上风电项目的技术指导,主要包括:明确技术需求、确定技术路线,指导与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方案评审与技术成果评价等。同时领衔海上风电电气研发团队,负责海上风机电气与控制系统研究、风电场接入系统研究等内容。

  2.姓名:张开华

  排名:2行政职务: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1、2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作为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是本项目主要技术负责人,负责具体方案实施,参与示范工程设计、施工与运行工作。具体完成海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海上风机基础结构与施工、海上风电场运行管理等内容。

  3.姓名:黄国良

  排名:3行政职务:宁波分公司副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3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负责海上风机整体吊装方案的技术路线制定及方案实施。

  4.姓名:林毅峰

  排名:4行政职务:副总工程师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2项科技创新有较大贡献。负责东海海域条件勘探工作、海上风机基础需求分析与结构设计与施工。

  5.姓名:金宝年

  排名:5行政职务:执行董事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大连德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单位: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1项科技创新有重大贡献。海上风机研发部总负责人,负责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实验与调试工作。

  6.姓名:黄玲玲

  排名:6行政职务:无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完成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开展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全寿命周期优化研究。

  7.姓名:魏书荣

  排名:7行政职务:二级学院副院长

  技术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完成单位:上海电力学院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1、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建立了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成本构成多样、约束条件复杂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

  8.姓名:朱开情

  排名:8行政职务:子公司总经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完成单位: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主要完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方案优化以及不同接入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分析。

  9.姓名:唐征歧

  排名:9行政职务:总经理

  技术职称:工程师

  工作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4项科技创新有主要贡献。作为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为推进该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负责制定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检修规程、风机运行规程。

  10.

  姓名:沈志春

  排名:10行政职务:宁波分公司经理助理

  技术职称: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对本项目技术创造性贡献:

  对第3项科技创新有较大贡献。主要负责海上风机安装的软着陆系统研制与开发工作。

  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

  1.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排名1,主要贡献:

  该公司承接了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我国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工作,公司成立专门研究组与研究项目对海上风电场规划、电气设计、并网运行相关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具体包括:项目开展初期,该公司结合上海市电网结构与潮流数据,在风资源勘测的基础上完成风电场建模、风电场并网运行以及示范工程选址定容等前期研究工作;项目建设阶段,主要完成海上风电场无功补偿配置、海上风电场开发与并网关键技术研究等准备工作,完成示范工程并网变电站的设计与施工工作,建设配套的电网送出工程;项目运行阶段,为了更好的消纳海上风电场的上网电量,为今后更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并网提供借鉴,完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接入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及其协调控制研究,结合不断更新的并网标准进行风电场并网控制研究。并协同示范工程项目单位完成风电场并网运行与维护相关规程的编制工作,为其它海上风电项目提供示范。

  项目形成专利、论文与规程等成果,其中部分成果已推广至本地的东海二期及临港海上风电项目,也与其它地区电力公司进行交流,进一步推广示范工程1的技术与经验。

  2.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排名2,主要贡献:

  该公司为示范工程项目单位,负责示范工程的建设、运行以及管理协调工作。具体包括:在项目开展初期,完成国内外海上风电技术的调研与分析比较工作,结合示范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设备选择、施工方案、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的技术路线;在现场勘测数据的基础上,协同上海勘测设计院、中交三航完成新型海上风机基础的设计与新的海上风机安装的研究;结合示范项目临近东海大桥的特点,协同上海电力学院完成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研究;结合示范工程地处临港远离负荷中心的特点,协同上海市电力公司完成风电场接入与并网控制研究;结合海上风电场需船只进入的现状,协同上海电力学院、华锐风电、电力公司等单位完成风电场运行维护方案设计工作。在示范工程基础上,初步形成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相关的技术与标准。并已推广至东海二期工程。

  3.上海电力学院,排名3,主要贡献:

  该单位主要负责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设计与运行等技术研究,解决示范工程接入系统问题。具体包括:针对示范工程独特的地理条件,在满足该风电场与海域附近渔区和航道等项目相配合的整体规划前提下,对风电机组之间海底电缆的连接方式以及相应电缆型号进行选择和校验,采用结构化分析方法,对各种不同的连接方案从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电缆敷设可操作性上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的集电系统连接方案。实现了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优化设计,节约项目电气系统投资成本10%以上。本技术已经与多家电力设计院合作,已推广应用至其他6个项目之中。

  4.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排名4,主要贡献:

  该公司主要负责海上风机安全快速安装相关方面的技术攻关,主要包括针对示范工程海域特点,进行海上风机安装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具体实现。具体包括:提出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方式;研制了海上风机整体安装定位与缓冲系统;提出了一种海上风机整体安装过程中撞击加速度测试方法。

  该公司顺利完成东海大桥100MW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的安装施工,创造了一个月在工装船上组装10台、海上吊装8台的记录。整体安装技术已推广应用到东海大桥二期海上风电场,使我国海上风场规模化施工由单机容量3.0MW提升至3.6MW风机。该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为国内今后海上风场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与宝贵的经验,对我国开发海上绿色能源项目具有深远的意义。

  5.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排名5,主要贡献:

  该单位主要负责海上风机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研究与实施。具体包括:探索11我国台风海域、软土地基条件以及通航条件下的海上风机基础设计与运行需求;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数值分析、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研究,提出新型海上风机基础结构型式;基础钢管桩与现场安装的塔筒连接段之间的特殊连接方法等。

  该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上海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风机基础结构经受了“梅花”、“海葵”等多次强台风的袭击,结构运行安全可靠。该基础结构现已推广应用至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及临港海上风电一期示范项目。

  6.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6,主要贡献:

  该公司主要负责海上风机研制。具体包括:自主研制3MW海上和潮间带系列风电机组并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解决了海上封闭环境下风机维护困难的问题全球首次提出机内设置大部件单元自维修系统;研制适应我国台风海域运行需求的海上风机形式。

  该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至江苏如东、射阳等海上风电项目。该机组的安装研制和批量生产,实现了我国海上大功率机组关键核心技术及设备零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已具备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的生产能力,树立了我国进军世界海上风电领域的信心。

  7.上海交通大学,排名7,主要贡献:

  该单位主要负责解决海上风机整体安装过程中风机与海上“底座”之间的平稳对接问题,保证精密的风机设备不会因为安装对接的过大冲击而损坏。具体包括:开发采用液压油缸与皮囊式蓄能器相结合的结构方式,确保海上风机安装对接过程中的缓冲性能和复位性能要求。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合作研制了海上风机安装对接过程中的“软着陆系统”。

  该系统所采用的软着陆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其他超大装备安装过程的防撞装置中,并成功推广至东海大桥海上风电二期项目、上海临港二期海上风电场等项目。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

  本项目研究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国内科研、设计、制造、施工和运行等多家单位通过产学研自主创新与协同攻关,全面实现海上风电技术国产化,建成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工程。

  依托该示范工程,项目完成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获批成立上海市海上风电设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建成上海市绿色能源并网工程中心。联合申报并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4项,上海市重大攻关12项目、中欧能源(欧盟—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项目等10余项。联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0多篇,共同获得相关专利与软件著作权授权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完成人合作关系具体说明如下:

  第1完成人符杨,上海电力学院教授,博导,上海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特聘技术总监。主要负责为该公司海上风电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在该公司投建的东海大桥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主要完成内容包含:明确技术需求、确定技术路线,指导与解决技术问题,组织技术方案评审与技术成果评价。领衔海上风电电气研发团队,负责海上风机电气与控制系统研究、风电场接入系统研究等内容。与第2完成人共同建成上海市绿色能源并网工程中心,第1、2完成人分别为工程中心主任、副主任,共同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软件著作权1项、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论文5篇。与第2-10完成人共同获得2016年度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共同完成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计划08DZ1200600、成立上海市海上风电设计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第2完成人张开华,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是示范工程的技术负责人,与第8、9完成人唐征歧共同负责技术路线制定与方案实施,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与第1完成人符杨共同提出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设计要求,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论文5篇。与第3完成人共同制定大容量海上风机整体安装技术方案。与第4完成人共同负责海上风机基础设计,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专利1项。与第5完成人共同提出海上风机技术指标,完成国家级标准GB/T31517-2015。

  第3完成人黄国良,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海上风机整体吊装、施工方案的总体技术路线制定及方案实施。与第10完成人共同完成国家级工法GJEJGF307-2012、省部级工法SYGF-1-002-2012。

  第4完成人林毅峰,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负责东海海域条件勘探工作、多桩混凝土-钢组合式海上风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与第2完成人共同负责海上风机基础设计,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2项、专利1项。

  第5完成人金宝年,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总裁,负责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实验调试、批量应用及风机的售后维护工作。完成风力发电机组分段式风轮叶片及其装配方法、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维修吊车等技术。与第2完成人共同提出海上风机技术指标,完成国家级标准GB/T31517-2015。

  第6完成人黄玲玲,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开展大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全寿命周期优化研究。解决了海上特殊约束条件的模型处理,网络结构(含设备参数)与潮流、短路电流分布相互耦合的问题,完成电气设备选型、海上变电站选址定容、网络拓扑优化。与第1完成人共同完成IEEETransactiononSustainable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4篇;与第1、2、7完成人共同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论文1篇。

  13第7完成人魏书荣,上海电力学院,副教授,负责建立海上风电场电气系统成本构成多样、约束条件复杂的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构建了风电机组电气故障模型并给出了诊断方法,与SCADA系统结合,为海上风电场全面监测提供有效的故障预警方法。与第1完成人共同完成IEEETransactiononSustainable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论文5篇;与第1、2、6完成人共同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论文1篇。

  第8完成人朱开情,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实业总公司,原总经理,为示范工程推进实施的负责人,负责示范项目预可研及运行工作。完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接入对上海电网的影响及其协调控制研究。与第2完成人共同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与第2、4完成人共同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1项。

  第9完成人唐征歧,上海东海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为示范工程实施负责人,统筹技术人员进行海上风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东海大桥风电场风机检修规程、风机运行规程等企业标准。与第2完成人共同完成软件著作权1项。

  第10完成人沈志春,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整体安装技术实施,完成风力发电机海上安装软着陆系统,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整体安装用机座安装结构、平衡梁结构及自动定位对中装置。与第3完成人共同完成国家级工法GJEJGF307-2012、省部级工法SYGF-1-002-2012。

  14

篇二:我国海上风电场

  

  2020年第14期2020No.14电力系统ElectricSystem电力系统装备ElectricPowerSystemEquipment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沈 洁(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广东深圳518038)[摘要]随着陆上风电的开发和大规模的利用,海上风电作为我国高度重视的新能源产业也已进入关键的发展时期。本文从海洋利用的角度分析了海上风电的基本特征,研究了海上风电存在的问题、规划管理体系以及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现实情况对海上风电建设体系作出了创新性的规划,进而对海上风电厂的建设机制与风力发电机的布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海上风能发展对策建议。[关键词]海上发电;风力发电;海洋资源;海洋空间[中图分类号]TM61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23X(2020)14–0040–02Analysisof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OffshoreWindPowerDevelopmentinMyCountryShenJie[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andlarge-scaleutilizationofonshorewindenergy,offshorewindenergyhasenteredacriticaldevelopmentperiodasanewenergyindustryhighlyvaluedbymycountry.Thisarticleanalyzes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offshorewindenergyfromtheperspectiveofoceanutilization,studiestheproblemsofoffshorewindenergyinoffshoreareas,planningmanagementsystems,andimpactsonresourcesandtheenvironment,andmakesinnovationsintheoffshorewindenergyconstructionsystem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Planning,andthencarriedoutadetailedanalysisoftheconstructionmechanismofoffshorepowerplantsandthedeploymentofwindturbines,andstrengthenedtherelevantstandardsforoffshorewi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foroffshorewindenergydevelopment.Theanalysisshowsthatoffshorewindpowerhasthefollowingcharacteristics:1.Thebenefitsbroughtbyoffshorewindpowergenerationarelow,buttheoccupiedseaareaislargeandconstructionisdifficult.Second,theconstructionofoffshorewindpowergenerationhasextremelystrongexclusivecharacteristics.与其他类型的新能源相比,陆上风力发电在受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的同时,资源已基本开发殆尽,而海洋资源作为我国范围较大的资源,并且在开发过程中不会占用我国的既有陆地面积,除却施工技术具有一定难度外,从综合性价比的角度进行考虑,海上风能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并且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性,海上风能可以为海上风力发电系统提供较大的风能支持。由于我国的经济开发地区大部分为沿海周边地区,因此在我国的海洋地区充分使用海上风力发电,能够降低这些经济开发地区在电力运输中所造成的电力损耗。我国在2012年便已经开始,整体海上风力发电的规划。在目前的海洋风力发电开发中,我国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促进海上风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许多研究人员对海上风能的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研究海上风能技术,海上风能技术包括用于海上风机、基础、海底电缆等技术设计,评估离岸风资源技术等;其二,通过分析丹麦、德国、美国、法国等近海风能国家的风能发展,从国外风能发展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进而全面深化我国的海洋风能发电战略与经济激励政策,并对我国能源开发总体计划、风能项目的招标程序等中国海上风能发展的经验进行探索;其三,研究海上风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主要分析目前海上风能的主要发展趋势。以及对发电相关项目细则、海上风能发电组件设备供货商进行系统的调研;其四,研究海上风能发展的主要问题,对海上风力发电中,需要作出的相应的资源规划以及政策支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并在建立海上风力发电站的基础上,对围绕海上风力发电衍生出的产业链而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在海上风力发电技术上进行积极的创新,推进创新型海上风力发电设备的研发,进而从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角度,使海洋风力发电的经济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由此可见,现有研究主要基于海上风能技术水平、风能发展规划和经济效应,进而来研究海洋风力发电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通过研究中国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对海上风力发电所具有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相应的风力发电问题进行相关解决方案与解决建议的阐述。进而促进整体海上风力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1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主要特点1.1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现状在风能资源方面,我国海岸线长、海洋面积大,这为海上风能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冬、夏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夏、秋季受热带气旋影响,海上风能资源较为丰富。5~25m水深、50m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为2亿kW;5~50m水深、70m高度海上风电开发潜力约为5亿kW;另外,还有部分潮间带及潮下带滩涂资源,深海风能资源也较为丰富。在海上风电发展方面,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海上风电开发建设1000万千瓦,确保建成500万kW,由于国家电价政策的出台,目前国内掀起了海上风电抢装潮。2018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65万kW,累计装机达到444万kW。在海上风机研发方面,目前国内已经可以生产5.5MW、6MW、6.45MW、7MW等大容量风电机组,金风、明阳、湘电、上海电气、海装、远景等均有海上风电安装业绩。在施工方面,中交第三航务局,南海海洋水建、龙源等承担了海上风电的施工工作,在勘测设计方面,华东院、中南院、上海院计以广东院,从规划到前期、施工,配备了专业队伍,加强科技投入研究,参与了标准技术制定,具备了海上风电专业勘测设计能力。在开发建设方面,中广核、三峡、粤电等能源投资企业,在国内已经开发建设或投运海上风电40丨电力系统装备2020.14

篇三:我国海上风电场篇四:我国海上风电场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摘要: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目标和环境战略的引领下,光伏发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陆上风电虽具有安装检修方便、成本不断下降的优势,但是受到土地资源有限、静风期时间长等问题的限制。海上风电具有风速较大、静风期时间短、不受土地资源制约、弃风率低等优势。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对策

  1、引言

  纵观人类发展史,走向海洋也是我国走向深远海、发展深蓝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海上风电有望结合海上光伏、海水制氢和海洋牧场等新经济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新机遇,实现海洋经济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推进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概述

  为实现“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转型战略的重要手段。海上风电具有风资源稳定、不占用土地、消纳条件好、技术先进、稳定性好、发电利用小时数高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发布的《全球风能报告2022》显示,2021年全球风电新增并网装机9360×104kW,累计装机量达83700×104kW(较上一年增长12%)。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2110×104kW(为2020年的3倍多),创历史新高,累计装机达5720×104kW。根据GWEC的预测,未来5年(2022~2026年)全球海上风电将新增9060×104kW,2026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达到14780×104kW。

  3、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从科研阶段到设计阶段再到最后的施工运维阶段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欧洲成熟市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在风机容量以及基础结构型式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装机容量方面,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掌握了4~7兆瓦级风机的制造能力,7兆瓦及以上风机产品制造数量也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10兆瓦及以上更大容量的风机目前正处于科研阶段。

  海上风机的基础结构主要包含固定式与漂浮式两大类,我国目前安装的海上风机用到的主要是固定式基础结构,主要包括重力式、桩基-承台式、单桩式、吸力筒式、多桩导管架式、吸力筒导管架式等。

  而随着近海风能资源的开发殆尽,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必然走向深远海域。目前国内外浮式风机基础类型主要包括三种型式:Spar式、半潜式和张力腿式,国内外学者基于这三种基本类型衍生出了众多的新型结构型式,目前我国的漂浮式风机基础已经逐步从科研阶段迈向下一步的设计生产阶段。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台风多发的情况,我国自主研发了全球第一台具备抗台风能力的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并于2021年7月13日在广东阳江海域顺利安装,如图1所示。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海上风机漂浮式基础的自主研发、设计、施工和运维的技术。

  图1三峡引领号

  4、对策建议

  4.1、统筹优化海上风电资源配置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准确掌握风能资源储量、分布情况,统筹未来能源规划。强化中央层面的统筹与监管,支持沿海加快形成海上风电集中规划、基地化、规模化开发态势,全面降本增效。二是组建联合推进工作组。各级能源主管部门成立专门机构或工作组,负责协调海上风电业主与能源、海洋、军事、环保等主管部门的沟通对接,协同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审批和建设。三是统筹电网相关要求。统筹电网发展、电力送出和电网运行影响,统筹规划建设海上送电通道,采用合建共用、统一代建代维等模式,减少重复投资,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4.2、推动海上风电走向“全产业链协同降本”模式

  一是推动技术产业进步。鼓励和支持国内风机制造企业开展主轴承等海上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尽快实现海上风电机组全面国产化。打造可靠高效、经济的大规模输送方式,开展轻型化海上平台、关键装备等技术研究。研究低损耗换流阀及直流送出系统以及紧凑化海上升压换流一体化平台等。推动风电机组安装船、打桩船以及运维母船等海上风电施工、运维装备发展,促进传统船舶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二是推动海上规模化建设与专业化运维,建设专属港口,尽可能在港口完成相关工作,减少海上作业面和作业时间,提高海上作业安全与效率,有效降低海上风电建设周期及运维成本。三是持续推动降低海上风电造价,推进海上风电走向平价,促进海上风电可持续发展。研究海上送出工程参考西电东送模式实行单独核价,由电网公司负责统一规划、建设和运维,发挥平台作用,其成本费用通过专项工程核定的电价来回收,不纳入省级电网输配电成本的可行性。四是发挥好政府的规划引领,推动建立完善海上风电资本、金融、保险等延伸产业相关制度,降低开发成本、共担风险;支撑海上风电产业园建设,推动设备成本下降。

  4.3、多方互通,合作共赢

  由于海上风电已从近海向深海发展且前期投资额较大,一是运维检修过程中只有通过船舶将人员及设备运送至海上风电处进行作业,可以由厂商共同出资或专职第三方建立租赁海上风电检修船项目,多方共享使用,降低运维成本;二是在建立起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后,考虑共享升压站、换流站及海底电缆等装置,提高设备设施的利益效率,从而降低成本。

  4.4、建立可视化能源监控平台

  学习欧洲风电系统平台先进技术,梳理目前国外、国内系统应用情况,整理研究风电一体化、可视化在线监控平台可行性分析报告,建立海上风电样板工程,例如海上风电制氢一体化、储能情况等,供相互研究学习,可考虑结合风电的变桨、偏航、风速来感知建立数据库,用于天气预报机制等。

  4.5、合理优化政策

  由于2021年补贴取消,海上风电抢装规模高增,相关部门需考虑:一是建立阶段性退补贴机制,同时各省份研究制订地方财政补贴用于风电,利用3~4年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二是在风电建设从申请到审批过程中,涉及环保、渔政、海洋、能源等较多个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现有的流程审批制度进行汇总精简整合,联合多部门发文海上风电审批流程,健全海上风电设计标准、维修标准、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另可以考虑将所属项目因地制宜进行审批制和备案制双线并进;三是规范风电行业的监管,维持风电市场秩序。

  4.6、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短板,各方共同协作,加大联合攻关、项目示范等力度,重点围绕海上风电精准预测、大容量机组、交/直流并网技术、运行控制优化技术、新型技术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提高国产化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二是大力支持海上风电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技术创新;三是积极推进海上风电与制氢、储能、核电、油气等其他能源协调的技术研究,统筹谋划降低海上风电接入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运维、海上经济一体化等技术水平,着力促进降本增效。

  5、结束语

  为了实现海上风电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我国要逐步推进风机机组大型化、功率大容量化、机组定制化、离岸远海化、并网柔性化、运维智能化、电价平价化等各项工作;要吸引更多的融资方式,实现政策和产业链相结合的发展

  模式,打造“海上风场+海洋牧场”产业模式,以其“降碳”的示范作用,带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稳步推进“碳中和”。

  参考文献:

  [1]蒋海波,刘长栋.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研究及平价发展建议[J].煤质技术,2021,36(06):70-76.

  [2]白旭.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展望[J].船舶工程,2021,43(10):12-15.

  [3]胡文森,杨希刚,李庚达,郭晓雅,李雄威.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探析与建议[J].电力科技与环保,2020,36(05):31-36.

  [4]邓睿.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以福建省为例[J].能源与节能,2020(02):52-53.

篇五:我国海上风电场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分析及展望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业对电力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2021年中国的总用电量达83128

  TWh,比2012年增长了近17倍。由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提供的电力对环境造成的损害较大,而风能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环境友好型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前景与商业价值。海上风能具有风速大、稳定、切变小、噪音污染小、不占用土地资源、靠近电力需求、易于消纳等优点,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不断成熟,海上风电将成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键词:海上风电;机组容量;基础结构;水深;离岸距离

  引言

  我国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市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由2016年的2,340万千瓦增长至2021年的5,590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达18.9%。预计2022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超过6,000万千瓦。截至2021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仅约为2,535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接近4,000万千瓦。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能耗双控”的政策指导下,全国沿海海上风电正在进入大批量装机的高潮。近期国内多个沿海省份相继公布“十四五”海上风电发展规划。广西自治区提出在“十四五”期间核准开工海上风电装机不少于750万千瓦;福建省“十四五”期间增加海上风电装机410万千瓦、新增开发省管海域风电规模1,030万千瓦。广东、浙江等海上风电装机大省也陆续公布了最新开发目标。甚至,海上风电停滞多年的海南也公布了300万千瓦发展目标。随着沿海各省份海上风电的加速推进,中国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1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稳中有进:2016~2020年新增并网规模约796×104kW,其中2019年新增并网规模198×104kW,2020年新增并网规模306×104kW。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处于高速增长通道。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690×104kW,是此前累计建成总规模的1.8倍,占全球新增的80.02%,2021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638×104kW,占全球海上风电装机的48%,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展望

  2.1风电国产化替代

  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及海上风电深海发展,风电单机容量及叶片尺寸逐渐大型化,同时要解决好“卡脖子”问题,大型零部件就要多层级测试验证,例如:部件设计验证、耦合工况子系统验证、真实工况验证等,要解决发电、传动过程中能量损耗问题,变流器、传动链技术限制等问题;加大科技创新激励力度,联合电力企业、风电制造企业、航运企业加强合作,初期可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制、自主创新这一过程进行开发,要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用于重点课题的项目交流,资源互通,要重视行业人才,培养人员,相关专业大学可以建立定制方向研究班,将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培养,确保学成知识与技术相匹配。

  2.2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结构的发展演变是风机技术进步的集中体现。传统风机的传动设计为叶片连接的主轴通过三级变速的齿轮箱与异步发电机相连,随着风机单机容量的增大,齿轮箱的高速传动部件故障问题将日益突出,于是没有齿轮箱而将主轴与低速多极同步发电机直接相接的直驱式布局应运而生。但是,多极发电机因绕组布置空间的要求导致重量和体积的大幅增加。为此,采用折中理念的半直驱布局在大型风机设计中得到应用。自2018年开始,采用半直驱技术路线的风电机组在新增装机中的占比逐年增加,截至2021年,半直驱技术路线占比已达31.1%,相较于2018年增长275%。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直驱技术由于受发电机体积、重量等限制而无法进行机组大型化,双馈、鼠笼等技术由于受齿轮箱限制其单机功率无法进一步增大,而半直驱技术可以同时实现风电机组“大兆瓦、小体积”的目标,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

  2.3设备远程状态监测与智能报警系统

  随着海上风机运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来海上风机运维的方式将逐步向以状态监测与故障检修为主、定期检修为辅的方式转变。状态检修是根据对潜在故障的在线监测结果与历史数据,对设备进行状态评估,并以此来指导检修计划。一是根据风机运行数据和监测结果,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风机进行检修,可大大节约运维成本,提高效率。二是通过智能预警系统,对风机的关键部件的早期故障进行预警,合理安排大部件的维修与更换施工环节,提前整合海上运输、安全、吊装工艺、工装、物料及人员等诸多要素,提供一站式部件维修及更换服务,缩短海上施工时间,降低运维成本。三是依托智慧运营数据中心,通过多个数据源的风机组运维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计算,利用专家系统甚至神经网络,同时提高海上风机系统的容错运行能力,实现风机的智慧运维。

  2.4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是针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短板,各方共同协作,加大联合攻关、项目示范等力度,重点围绕海上风电精准预测、大容量机组、交/直流并网技术、运行控制优化技术、新型技术运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提高国产化率,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国产化突破;二是大力支持海上风电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的技术创新;三是积极推进海上风电与制氢、储能、核电、油气等其他能源协调的技术研究,统筹谋划降低海上风电接入对电网安全稳定的影响,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设计施工、运行运维、海上经济一体化等技术水平,着力促进降本增效。

  2.5合理优化政策

  由于2021年补贴取消,海上风电抢装规模高增,相关部门需考虑:一是建立阶段性退补贴机制,同时各省份研究制订地方财政补贴用于风电,利用3~4年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二是在风电建设从申请到审批过程中,涉及环保、渔政、海洋、能源等较多个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现有的流程审批制度

  进行汇总精简整合,联合多部门发文海上风电审批流程,健全海上风电设计标准、维修标准、结构检测标准体系,另可以考虑将所属项目因地制宜进行审批制和备案制双线并进;三是规范风电行业的监管,维持风电市场秩序。

  2.6适用于深远海的风机新型运维模式和装备

  海上风电正在向更远、更深的海域发展,将有更多的深远海风力发电机组运维模式和装备出现,以实现风机运维效率的最大化。如基于母船的深远海运维方案、自升自航式运维船,以及浮式运维船。深远海运维模式和装备能力提升将是未来风电运维发展的一个新的热点。

  结语

  1)海上风电机组大型化可有效降低风机基础、电缆、安装、运维成本,因此海上超大功率风电机组将成为发展趋势。直驱技术受发电机体积、重量等限制,无法进行机组大型化;双馈、鼠笼技术受齿轮箱限制,单机功率无法进一步增大;半直驱技术可以同时实现风电机组“大兆瓦、小体积”的目标,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2)随着近岸资源的开发趋于饱和,海上风电产业将逐步走向深远海,导管架基础、浮式风电机组将会迎来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佳潼,张迎宾,李建卓等.高速风电运维船的经济性分析[J].水电与新能源,2022,36(5):34-38.

  [2]林盛,罗天怡.海上风力发电相关技术[J].水电与新能源.2020,34(1):36-37.

推荐访问:我国海上风电场 海上 我国 风电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