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特点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特点

时间:2022-03-17 14:26:54 浏览次数:

浅析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特点 摘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由于特殊的角色,其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文课堂上要求语言具有可接受性、规范性、教育性、情感性、幽默性的特点。如何使语言富有魅力提高其语言修养呢?只有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语言修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负责把不懂的学生教懂。但2001年国家推出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问题有了更新的认识和阐述。教师除了传递知识,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指导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是集引导、交流、组织于一身者。教师所有角色的扮演都需以教学语言为中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信息的媒体,是教师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主要工具。教学语言的好坏是衡量教师一堂课好坏的标尺,只有得体语言才能讲出好的课。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     教学语言如此重要,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有何特点呢?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水平的要求应当比其他教师的语言要求更严格。因为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名篇,其内容的选择旨在教育学生、学习方法。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规范,形成语文教师自己的语言特色。本人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可接受性。受到知识、阅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儿童的认知水平往往偏低,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首先要考虑是否能够被儿童所接受。只有用准确、生动、形象、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才能为儿童所接受,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首先要做到言简意明扼要,语度清晰,这是对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语言的准确、生动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复杂而丰富的思想,要多用短句少用长句。据心理学测定,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说话,如果一句话超过八个词,他们常会听了后面忘了前面,长长的句子会使儿童听觉的“周期性涣散”提前。因此,要避免附加成分的堆砌,要少用复句,多用单句。教师也不能滥用各种语言,切忌信口开河。鲁迅概括的非常精辟:“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尽量做到“三避。”,既避免用晦涩难懂的语言;
避免用冗长、倒装的句子;
避免使用非大众化的成语和俗语。否则,听起来一大串,给人留下的却只是模糊的印象。

其次,教学时,教师讲话的声调高低、语速快慢、用词深浅都要适宜。声调太高了、太尖了会刺耳,太低了听不清,教师要驾驭自己的语调。句末语调的平、升、降、曲随语势的高低起伏而变化,都会比嗓子用高平调说话更富有表现力。语速太快了,像放连珠炮一样,学生来不及听;
太慢了,学生没精打采,会抑制头脑里的兴奋点,致使学生容易疲劳,听课效果差;
匀速的语流又常常调动不了学生的注意。语速要根据表达对象、环境和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语调要多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要抑扬顿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教师要想使孩子保持高度的注意力集中,就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情绪,多用疑问句、排比句、感叹句,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对有意义的问题可用疑问句激发学生思考,这就是教师语言的启发性,对抒情色彩较浓的文章多用感叹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文章的感情,这就是教师语言的感染力。

再次,表达方式上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如教“公鸡”时,我给学生出了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花褂子,好像小闹钟,清早催人起。学生们都热情高涨地猜了起来,很快就学会了这个词。又如教“确”字给学生讲了个故事;
有个顽皮的孩子,见牛在吃草,就拾了块石头砸过去,当的一声,石头砸到牛角上,一位老爷爷见到说:“你砸得很准确,但是,用石头砸牛角,确实不好。”通过“石头砸牛角”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将抽象字“确”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记忆中。

2、规范性。面对年龄越小的学生,教师的语言越是要求规范,因为儿童处在语言习得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语言可以说是学校给予孩子启蒙的第一印象,响亮在孩子们嘴里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老师说的”。可见老师的话就是榜样,是圣旨。因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在课堂上的说话一定要合乎规范要求,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语言的规范性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应用确定语言、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方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服务,而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

首先,要努力说好普通话,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语文教师不仅要使用普通话教学,而且要教好学生使用普通话。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方言和地区性语言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人们的文化交流和知识的传播。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做好推广使用普通话工作,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不排除语言上的障碍,即使业务水平知识水平再高,也难以解决教与学统一的矛盾,教书育人的目的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教师要想教好书,首先必须讲好普通话。

其次,讲课时不要用方言土语,要提高用词的规范程度。千差万别的方言,会使同一事物有若干种名称。如果教学中使用了方言土语,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容易造成语言混乱。语文教师是研究语言的工作者,学校课堂则是正确使用语言,并使民族语言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地。教师有责任在规范语言和推广普通话方面发挥作用,更要在语言的规范化方面做出表率。

3、教育性。教师课堂语言要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就是榜样示范。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承担重要的教育任务。要鼓励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各项学习中去。我们的语言理所当然要注意其教育性,特别对课堂上那些患有过失的学生,我们说话一定要有理有据,具有教育性,否则会事倍功半。例如和错误的学生谈话我们必须打破沙锅问到底,以究其缘,其实学生上课时的一切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千奇百怪的,有内在的,也有外部的,有习惯性的,也有偶发性的,有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统而斥之,只有缘由明白了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时我们教师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既要处理好事情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又不能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记得有一次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有个同学,他不遵守纪律,和同座小声说话,我正讲得有劲,一气之下我大发雷霆,说了一句:“你再不听课,给我滚出去,像你这样的学生以后别想有出息。”说过这句话我就后悔了,这句话根本没有教育性,并有可能刺伤学生的有尊心。果不其然,从那以后,那学生见到我非常的冷漠,在我的课堂上沉默寡言,成绩也退步很多。

4、幽默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曾说过;
“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这话并不过分。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老师,不欢迎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课堂教学中要运用适量的幽默语言,可以增强语言的魅力,追求教学语言的生动风趣,不仅是使自己显得机智、博学、大方、乐观、风趣,而是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妙的享受,更好地传授知识,发展思维。著名儿童教育家孙敬修同志给小朋友讲“聪明”二字时,十分形象、生动、饶有兴趣。他说:怎样才能变得聪明呢?小朋友首先要用好身上的四件宝。老师先让你们猜猜是哪四件宝?      东一片,西一片,隔了山头不见面——耳。

     上面毛下面毛,中间一粒黑葡萄——眼。

     红门楼,白门坎,里面坐个胖宝宝——嘴。

     小白孩,住高楼,看不住,摸不着——心。

    这四件宝合起来就是“聪”字,让耳多听,眼多看,嘴多说,心多想。巧用这四宝,日日用,月月用(日月合成“聪”字)。天长日久,就变得越来越聪明。刚才小朋友都很聪明正是巧用这四件宝。孙敬修日志把“聪明”讲活了。通过这样幽默风趣的讲解,既易懂,又易记,而且把思想教育富于其中,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试问这样的语言难道学生还会不注意听,还会学不好吗?这样的课堂还会不活跃不生动吗? 5、感情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情,要和学生推心置腹,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我们语言的感情色彩要强烈。对文章的分析,学生能否深入进去,关键看教师语言感情的引导和影响,能否引起学生共鸣。一本书上是这样要求语文教师的:“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洁、鲜明生动,而且要有鼓动性和感染力,从而不仅使学生理解、信服,而且感动遵从。”这就是说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中去,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感情性还表现在说话方式上,课堂上尽量少使用指令性语言。不要说:“你来读,你来说,你来写……”不管学生愿不愿意,点着你就是你。我们应该说:“谁愿意读一读?谁愿意说一说?你们想写一写吗?”虽说只是加了几个字,但学生听起来感觉就大不同了。教师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的关系,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师生之间的感情就会相应增加,起码学生不会觉得老师在强迫他学习。课堂上多使用建议式、鼓励式的语言,给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样会增加师生之情,也会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情绪轻松,更乐意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由上教师的语言特点来看,对教师的语言要求是非常严格而广泛的,那么如何去提高一个教师的语言修养又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教师语言水平的提高,除了要求教师缓和学生关注语言表达本身之外,更要关注教师素养的提高。我们知道,衡量一个人水平的高低,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得体,而能使自己语言得体恰恰又和说话人自身的素养成正比关系,素养越高,他所表达的语言才有可能越得体。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其素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包括职业情感、知识积累、个人心理素养以及把握事物的能力等等。

1、教师素养首先应表现在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要依此为荣。我们要自豪的相信:是我们用辛勤的汗水在昨天和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架起金桥。而有些老师却不这样认为,他们整天抱怨工作累、收入少、地位低,上课时无精打采,简直在混日子,试问这样的老师怎么可能真心去爱他的学生吗?能把课上好吗?任何时候,一个对所从事职业缺乏感情的人,是不可能从内心深处去爱这个职业的,那么也就不可能用自己的言语去感染、去打动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对待生活。我们要视学生为己出,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我们班有二十三个学生,其中十几个都是留守生,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缺少关爱,我平时主动和他们聊天,询问生活情况,这些孩子和我感情非常好,我上课时都非常的听话。那么在这样一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的当然很好,老师说话的威信也提高不少。

2、知识的积累,这是相当重要的。教师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教学,同时也是为了一种底蕴、底气,深厚而广博的知识积累,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使得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更加自信而富于魅力。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明确的语言取决于明确的思想。”可见语言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东西在支撑着。我们教师如果知识渊博、文学功底深厚,给人的感觉就与众不同,那么我们说出的语言才有水平,才能让人信服。特别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是很难带领学生去学习有些文章的。有一次听一个语文老师的公开课,他上的是《两小儿辩日》,课堂上有个同学提了个问题:老师,那为什么太阳在早晨大而中午小呢?这个老师支支吾吾了半天,愣是没说出个所以然。可见这个老师在天文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老师的我们真应该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精通,但我们要在精通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涉猎广泛些,作为我们的一种储备。

3、个人心理素养。个人心理素养的形成对于教师语言表达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的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要情绪稳定,神态自若,思维敏捷,能应用自如地控制和支配自己。教师不能带着情绪上课,即使你在课前心情很糟,有很多的烦恼与不快,上课时你要学着把他隐藏起来。我们要以一张笑脸去面对学生,否则我们会把自己的不好情绪传染给学生的。女教师上课时还可以化点淡妆,这样可以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也可掩饰紧张的情绪。同时注意保持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在最佳的状态,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楚要想真正掌握包括语言素养在内的全面精深的教学素养,达到珠圆玉润、流转自如的境界,惟有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推荐访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