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让才智照亮美好生活

让才智照亮美好生活

时间:2022-02-14 01:42:39 浏览次数: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小康社会,自古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对广大人民的庄严承诺。

作为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队伍责无旁贷。立足于管好搞活这支庞大的人才队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直面问题,立柱架梁推进规范管理,攻坚克难激发创新活力,凝聚起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用聪明才智照亮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打造高素质队伍

促进公共服务更好更快发展

庚子之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危急时刻,广大医务工作者奋勇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了守护生命的“钢铁长城”,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医疗救治奇迹,受到国际社会瞩目。继非典后,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再一次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加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分布在科教文卫领域的广大事业单位,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集聚用好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能实现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群众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精准选人用人,才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初步探索,到全面推开,以聘用制度、公开招聘、岗位管理3项基本制度入轨运行为标志,事业单位转换用人制度、搞活用人机制取得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推行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合同签订率超过95%,我国实际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公职人员实行定期聘用制度的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核准备案率超过97%,因事设岗、按岗聘用、岗变薪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观念深入人心,事业单位活力迸发。公开招聘已成为事业单位进人主渠道,各类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潼南区位于重庆西北,远离市中心,区中医院是当地老百姓就诊的首选之一。然而几年前,医院仅有一名医生拥有硕士学位。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区中医院发展的最大瓶颈。以脑病科为例,那时候,因缺乏相关人才,受脑外伤的病人不得不转院治疗。

一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让这一情况发生了逆转。2018年,在浙江某三甲医院工作了15年的徐海波作为高层次紧缺人才,被引进到潼南区中医院。如今,他已成为医院副院长、脑病科主任,并开创了区内多项治疗先河,填补了医院学科空白,当地的脑病患者再也不用奔波至重庆主城区的大医院就医了。

直面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制约改革深化的痼疾,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标志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时代。随后,处分、申诉、奖励、回避、培训等配套制度相继出台,架起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

“对招聘中的违规操作、以权谋私问题而言,同样的行为,以前可能仅被当作违规违纪,现在则属于违法行为的范畴。这种行为定性的改变,必将抑制招聘和用人腐败,推动公开招聘这一基本制度的全面实施。”对于《条例》的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建忠举了一个例子说明。

一手抓思想引领,一手抓能力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素质不断优化。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从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到推进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一系列学习交流和思想教育广泛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经受了深刻思想洗礼、作风淬炼和党性净化,精神面貌和作风形象焕然一新。去年底,中组部、人社部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规定》,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促进公共服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一批“最美教师”“最美医生”相继走进人们视野,得到万众称赞。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用科技之手唤醒沉睡多年的深山,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怀着一腔爱国热情返回祖国,8年时间,带领团队将一个又一个高端科技项目推向世界最前沿……这是正确思想引领的生动实践,也是队伍素质提高的真实写照。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带动公共服务质量稳步提升,让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教育领域,2018年,我国新增劳动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亿万人民通过受教育实现了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文化领域百花齐放、姹紫嫣红,门类越来越广,精品越来越多,人们的休闲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节)”等文化品牌活动扬帆出海、遍及全球,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

医疗卫生领域,2019年末,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数比2012年末增长52.1%,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得到了控制,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指出,“中国已经从‘东亚病夫’变成‘东方巨人’,是世界最大的人口健康资本国家。”

补齐人才短板

为脱贫攻坚注入“智动力”

在云南怒江州,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已向东部地区看齐,然而,一张CT片扫描出来,鲜少医生能准确读片,诊疗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在四川凉山州,因为缺少高素质的教师,一些农村孩子早早辍学,贫穷在一代代间无声传递。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人才是贫困地区最稀缺的资源。然而,由于条件艰苦、基础薄弱,广大贫困地区普遍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当地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阻碍着产业发展的步伐。

补齐人才短板,激活人才队伍,方能为脱贫攻坚引入源头活水,让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少”。近年来,为解贫困地区人才之渴,事业单位人事扶贫政策精准发力,“大招”频出。

——加大招聘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人才向脱贫一线流动。2016年,中组部、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明确艰苦边远地区在坚持公开招聘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允许拿出一定数量岗位面向本地生源招聘,适当降低开考比例,对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面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考试形式或直接考察进行公开招聘,缩短引才周期等。同时,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县(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等,鼓励和引导优秀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干事创业。

四川古蔺县地处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长期以来教师队伍“三少”(总量少、高层次人才少、扎根古蔺少)现象突出。2016年,25岁的徐聪林通过直接考察的公开招聘方式来到古蔺中学就职,成为该校近20年来引进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教师,很快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至2019年,全国31个省(区、市)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县乡事业单位共统一组织招聘5541次,招聘74.1万余人。一大批像徐聪林一样的优秀人才通过公开招聘来到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成就梦想。

——优化岗位管理,提高贫困地区基层岗位吸引力。2019年,人社部、财政部印发通知,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事业单位设置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且可以不受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指导“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基层事业单位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通过定向评价取得高级职称的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可直接聘用到相应岗位;允许“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的事业单位,适当上浮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等,拓宽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喜讯传来,不少专技人才欢欣鼓舞。在四川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受益于高级岗位的增设,在脱贫一线摸爬滚打了20年的农技员张跃勋被聘为农旅中心主任,享受副高岗位的工资待遇。“虽说评上评不上,活还是一样干,但是评上之后,明显感到肩上担子更重了,我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和栽培。”

——实施专项奖励,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2019年,人社部印发通知,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三区三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集体实施专项奖励。105个记大功的个人和集体的先进事迹通过各类媒体被广为传颂,3万多个个人和集体获得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士气。

和政国,云南维西县叶枝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同乐村党总支书记,在此次奖励中获得了记大功的殊荣。从2013年到村开始,他就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开拓致富路,短短几年间,昔日“看山愁,望水忧;谈发展,皱眉头”的傈僳族贫困山寨驶入发展快车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一批批优秀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聪明才智在脱贫一线挥洒,昔日闭塞沉寂的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加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水涨船高。

“看病难、看病贵”,对山西省天镇县米薪关镇于西堡村村民王义来说,已经成了老黄历。针对农村医疗人才流失严重问题,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天镇县实施村医“乡招村用”,让符合条件的村医通过公开招聘,享有乡镇卫生院编制。“以前小病也得去县城,时间长、费用高,现在打个电话,医生就会上门了,还给我建了档案,给我讲哪些药能报销……”王义高兴地说。

激发“双创”活力

引领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潜心科研数十载,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攻克了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难题,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上太空,在量子通信领域代表中国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和“领跑”的跨越。

……

创新引领发展,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国事业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万名,聚集了全国大部分两院院士等高层次人才,是实现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的“科技三会”上专门强调。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激发人才“双创”活力,让广大专技人才放开手脚、大胆创新,推动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新引擎。

15项国家科技大奖,8个国家层面的创新平台,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支撑实现上市的公司达到了7个,带动千亿级别产值……科研成果转化的累累硕果,让青岛科技大学赢得了“全球化工橡胶业的硅谷”的美誉。

“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学校鼓励我们以各种形式开展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李志华,带着课题和项目长期与橡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的炭黑气力输送系统等不仅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帮助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炼胶质量。

只有打造出一片热土,创新之花才会遍地开放。着眼于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创新创业活力,2017年,人社部出台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业、离岗创业等方式从事创新活动,允许事业单位设立创新型岗位和流动岗位,吸引优秀人才创新创业。2019年,为进一步细化完善事业单位“双创”政策,人社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其在“双创”活动中的示范引导作用,让广大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跃跃欲试。

“要不是政策支持,我的离岗创业之路也不会这么顺畅。”凭借30多年的从业经验,宁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冰勇敢地加入创新创业的大潮,离岗创办了一家环境咨询与研发公司。短短几年间,这家公司就成为年均承接千余个环保项目的“绩优股”,连续3年,每年营业额超过1亿元,纳税超过1千万元。

激发创新勇气,必要的物质激励也不可或缺。虽然“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已成历史,但中国科研人员整体收入与其智力付出和社会贡献不相配的矛盾仍存在。致力于让科研人员“名利双收”,2016年11月,中央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更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能够凭借专业所长创新创业“创富”。

各地的支持政策相继跟上。江苏鼓励和支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携带科技成果在职创业、离岗创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人事管理、薪酬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创业股权激励等政策,鼓励各地将个人贷款最高额度提高到不低于30万元。山东加大对创新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到与本单位业务领域相近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兼职从事科研创新,取得的合法报酬由个人支配,并允许用人单位建立和发放突出贡献奖。

因为兼职创办的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黑龙江大学教授朱勇成了黑龙江省高校教师成果转化、科技创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第一人。“公司从成立到上市,与国家、黑龙江省的政策密不可分,特别是鼓励教师创新创业、兼职兼薪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朱勇告诉记者,黑龙江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经学校批准的在兼薪兼职活动中进行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工作,根据成果权属和实际转化情况可作为职称评定、岗位考核和评先评优等的依据之一。“现在政策和环境越来越好,让科研人员和老师的价值充分体现。”朱勇坦言。

没了后顾之忧的羁绊,多了名利双收的加持,创新创业的火苗在专技人才胸中熊熊燃烧。他们无畏的身影、澎湃的激情,激荡起我国创新发展大潮的强大回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科技发展硕果累累,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量子通信、大飞机制造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这背后,凝结着无数事业单位专技人才的心血和汗水。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凝聚优秀人才,照亮美好生活,决战脱贫攻坚,激发“双创”活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广大事业单位正破浪前行!(记者 吴叶柳)

推荐访问:才智 美好生活 照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