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治国理政 >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9篇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9篇

时间:2022-03-23 10:57:24 浏览次数: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9篇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1

  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

  2020年3月份,开学季的号角响起后,一批桂电学子,纷纷踏上离家回校的征程,一路同行还有我们可爱的党员同志~而已有一年多党龄的我,要为毕业后的工作开始铺路-企业实习。

  离开学校快一个月了,从起初的完全不适应到慢慢适应,到履行义务,甚至当初在学校常说的什么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这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似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员存在的意义。在这一个月里先后经历了企业车间实习、新职员拓展训练、企业相关制度的建议、部门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起的同事政治面貌大多不是党员,甚至每天给我们“放饭”的食堂大叔大婶,茶语饭后都会挂习大大在嘴边,将“现在社会制度啊,习大大的带领下,真的是日新月异啊,咱们党员同志是真的可爱呀……”作为饭后谈资,关注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这一点让我这一名党员觉得无论党员与否,都非常认可党组织,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跟着一起入职的新同事参加了公司的拓展训练,公司人力资源给我们分了组,由于只有一名女生,而且仅有一名党员,在训练开始后受到了异常的关注,培训过程中,自己责任感会爆棚,在都没有想法的情况下,会主动跳出来,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在对方团队迷路在训练场,会主动带上他们一起跟随团队,会“协同,担当,搞定,共享”,这是我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感受到的自己不知不觉会跟着党的最初理念走!

  祖国在前进,党正在发展,我正在成长,党已深深地烙在我心中。党在我心里是一座丰碑,是一个灯塔,是一面旗帜,让我敬仰,引我前进,促我奋进。

  我们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就一定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准备着,为祖国奉献自己,让长征精神永远流传下去,让长征精神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光照千秋。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2

  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就是要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切实增强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把握精髓要义,与学习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坚持学以致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抓作风建设、反对腐败

  习近平总书记履职就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党内存在的“四风”问题得到了一次大整治。同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行动顺应了民意、赢取了民心。在反腐败的同时,加强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的制度建设,已逐步形成使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使领导干部不能腐的防范机制,这样一种反腐倡廉的明晰思路,使人们对于未来在中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充满信心。

  二、重担当,尚实干

  敢于担当,就是要坚持原则、认真负责,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担当精神,责任感,使命感,顺人心,得民望。这种精神也开始浸透到全社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价值尺度。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要以踏石留英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3

  从严治党建设学生党支部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心得体会

  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自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基层党组织在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方面有了显著的工作成效。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本组成单元,是党组织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重要桥梁。高校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力量,在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必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高校学生目前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自身存在自律性较差,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等问题。一旦放松自我管理,容易在外界的不良诱惑中出现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学生党员,不仅要克服这些不良问题,而且还需面临更大的挑战去引导自己,身体力行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的影响身边的人与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然而,高校学生由于自身仍处于易塑性,同时,由其组成的学生党支部也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造成党员发展的不稳定性,甚至随着学生的毕业而解散相应的学习党支部。因此,大多数学生党支部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党支部工作的开展与建设,从而导致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中出现以下明显的不足:

  (一)学生党员的纪律性不强

  “三会一课”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党员的积极性,但是,在组织纪律上仍然存在不足。对于组织纪律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党员出现迟到早退甚至无故不参与组织活动。对于组织开展的活动,没有积极主动的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工作时间,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同时,学生党员组成的支委会,普遍存在着不敢严格管理的现象。甚至有些党干部在开展党工作时前怕虎后怕狼,害怕得罪其他党员,没能够维护组织纪律。对于纪律性不强的党员,要么忽视不管,要么就从轻处置,导致相当多的党组织工作都存在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问题。

  (二)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不足

  学生党员以及党支部存在教育不足的现象,“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比较明显。同时,党支部开展的思想教育,方式老套,形式千变一律,没有创新与吸引力,导致部分学生党员逐渐放低自我要求,出现党员意识淡薄、组织纪律涣散、党性修养退化等情况。同时,部分党员在思想教育方面,没有积极主动去学习,缺乏进一步强化自身思想教育,没能够在实践工作中把书面的理论严格治党内涵运用到实际的党组织工作活动中去,缺乏服务意识,没能够走向群众,贴近群众,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教育。

  (三)学生党员管理不严

  由于学生党支部的委员主要甚至完全由学生担任,易于出现学生支委会的党务工作经验不足,政治理论水平不够高,业务能力不够强等原因,容易将支部工作弱化为按程序发展党员、召开组织生活会等简单工作,而忽视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入党积极分子和支部党员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在党员管理上,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和惩处措施,导致部分学生入党前后表现迥异,甚至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党员意识薄弱等问题,不仅无法很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党支部的战斗力,容易给党支部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作为学生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一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响应组织的号召,根据基层党组织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绝不应只是单纯地喊喊口号,走走过场,务必牢牢抓起从严治党的旗帜,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严抓责任落实,巧抓思想引领

  鉴于组织纪律亟待严格要求和进一步规范,党组织应该严抓责任落实,使工作责任充分细化,分工明确,落实到人,强化每一个党员,每个人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精神。每一个党员也都应该时时刻刻心中持有一把“从严治党”的标尺,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并诚恳接受其他党员的批评建议,做一个有责任担当意识的合格优秀党员。同时,在实践中充分践行“从严治党”新原则,巧妙地利用好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的核心領导作用,可以通过开展大型思想宣传活动、上党课、听讲座、读党报等一系列方式,让从严政党的政治理念深化到每一个党员的心中。

  (二)狠抓制度约束,强化党员教育常态化

  基层党组织要想彻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新原则,单单从思想政治层面去熏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狠狠抓住制度这个硬性要求不放松。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违规必究,以改革精神推进党的制度建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制度、明法度、严约束,切实将制度治党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同时,党组织应该改变以往为应付突击检查、完成给定任务而草率进行的教育方式,有计划、有条理地定期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和开展以“严格治党”为中心的讲座,在日常党工作实践活动中融入对党干部的指导和教育,改变旧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使学习教育常态化,让每个党员主动严格践行严格治党的新理念,让从严治党变成一种工作习惯。

  (三)持续开展基层党员干部自查活动

  想要达到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能够自觉充分践行从严治党新原则的目标,仅仅靠外在监督收效甚微,必须培养党员干部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持续组织基层党员干部的自我检查、自我督促活动,让党员干部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日常工作进行阶段性反思自查,及时认识并改正自身工作的问题,在以后的党工作中继续发挥自身的工作优势,同时积极向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学习,在工作的同时坚持对党风党纪的遵循,加强自我反省,避免在日常的工作中出现不符合共产党员形象的问题。

  作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在落实从严治党过程中,应该牢牢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即知即改,真抓严改,严格执行制度规定,真正使党员的教育、党的组织生活实起来、严起来并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常态。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思想意识,提升做好本职工作和服务人民的能力、素质和本领,做合格党员。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4

  有人说,如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比作一座智慧宫殿的话,那么,“八个明确”就是房梁,清晰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坚持”就是柱子,具体谋划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评价,“这一思想似乎涵盖了中国继续发展面临的所有决策和涉及的所有挑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广阔的人类视野、超凡的政治智慧、卓越的战略眼光,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治国理政新境界、管党治党新境界。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不仅要有担当的宽肩膀,还得有成事的真本领。真本领从何而来?正是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来。江西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曾这样总结井冈山市率先脱贫摘帽的经验:没有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指引,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顽强拼搏,就没有井冈山脱贫摘帽的伟大胜利。诚如斯言,过去5年的“极不平凡”,昭示新思想的磅礴伟力;未来征程的开拓进取,更需将新思想落实到新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发展,这一科学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实践意义必将更加充分地彰显。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毛泽东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我们将会面对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之锚”,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1500多项改革举措挺进“深水区”,可“硬骨头”仍有很多待啃;美丽中国的画卷不断铺展开来,生态短板依旧显著……面对追求更高质量发展的种种难题,我们正需撸起袖子时刻准备搬石清障。只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聚力量,才能找寻到爬坡过坎的智慧、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力量,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新作为让新时代呈现新气象。

  科学的理论只要同实践结合、被人民掌握,就会散发出真理的光芒,产生无穷的力量。我们坚信,有新思想的引领,“中国号”航船即便遭遇乱云飞渡、激流险滩,也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驶向潮平岸阔的水域。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5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体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集萃习近平同志79篇谈话、讲话、演讲等的要点,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方面面,思想深刻、语言生动。该书出版仅仅几个月,发行就突破300万册,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这说明,国际社会和我国各界都热切希望了解指引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治国理政纲领。认真阅读这部著作,结合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里谈几点对习近平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学习体会。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为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较快改善。习近平同志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核心,就是强调不断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强调,改善民生涉及诸多方面,就业是根本民生问题,要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收入是热点民生问题,要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教育是长远民生问题,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社会保障是普惠托底的民生问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贫困是紧迫民生问题,要格外关注困难群众;等等。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人均GDP达到约7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属于中高收入国家。但由于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数千万贫困人口。如何使这数千万人脱贫,是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和思考的事情。2012年12月底,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后不久,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赶赴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同志强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这“三个格外”显示出从基层干起的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深深挂念。2015年1月中下旬,习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时再次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就像发令的号角,在乌蒙山群峰间回荡。

  社会政策要托底

  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从底线思维出发,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必须使社会政策起到托底作用。一是托住普遍的基本保障的底,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满足人们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二是托住特殊困难人群的底,对他们进行特殊救助和扶持,“守住他们生活的底线”;三是托住急需救助人群的底,帮助他们渡过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各种难关。“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

  “社会政策要托底”实际上蕴含着对社会建设、社会福利一个重要规律的认识,那就是一个好的社会政策必须做到普惠、持久、有效。

  所谓“普惠”,就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有利于走共同富裕道路,守住生活的底线。由于每个人禀赋不同、能力有异,业绩有优劣、机遇有差异,因而获得的报酬和生活水平是有差别的,但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既是基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也是基于保障生存权发展权的原则。

  所谓“持久”,就是社会福利的供给水平要与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应当有长治久安的打算。我们不能像国外一些不负责任的政党那样,为了取悦于民、取票于民,不切实际地在社会福利上作高承诺。一定要认识到经济发展周期性波动和福利持续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有快有慢,而福利待遇水平一旦上去了就很难降下来。应吸取一些国家社会福利过度膨胀、难以兑现的教训,避免走上债台高筑、财政危机、失信于民、政府垮台的道路。

  所谓“有效”,就是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提供要有利于形成鼓励“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机制。社会主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锅饭”,更不能罚勤赏懒,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深刻教训。一个社会要充满活力,就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社会纵向流动机制,让每个人都有凭借勤奋工作、诚实经营和聪明才智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正像习近平同志所说的,要鼓励个人努力工作、勤劳致富,创造和维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通过努力都有成功机会。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社会结构仍在发生巨变,机遇和挑战并存,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秩序,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创新社会治理要有新思路。习近平同志强调,“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创新社会治理应以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依归,“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一个社会如果连平安都做不到,还奢谈什么幸福呢!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需要夯实城乡社区建设这个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国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从“单位化”到“社区化”的转变。当前,为了实现社会生活既有活力又有秩序,必须大力加强基层社区建设。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

  确保社会安定有序,需要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目前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一些不适宜政府去管的事务,可以让群众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规范和引导。

  创新社会治理的前提是依法治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信访不信法”现象是不正常的,加大了行政成本,使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久拖难解。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应加强法治权威和依法监管,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特别是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公平对待、利益得到有效维护。

  实现中国梦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中国梦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也不是口号式的雄心壮志,而是切实的社会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它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也要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习近平同志围绕中国梦的内容实质、实现途径、依靠力量、外部环境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强调中国梦要落实到各项工作中。比如,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全面依法治国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保护生态环境要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腐倡廉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等等。

  中国梦的最大特点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的磨难和抗争表明,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国梦是非常宏大的奋斗目标,也是非常具体的工作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6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7

  近日,我阅读了关于《谈治国理政》一书。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集中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全面系统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并形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科学指南,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供了比较系统的重要文献。我一边读一边思考,《谈治国理政》一书,视野开阔,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难忘,受益颇深。

  一、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

  《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的治国理论和执政方略,就是要求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治国理政就是要求我们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神圣使命的历史担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谈治国理政》一书中的治国理政方略,有助于形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的风尚,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理论思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理论水平。在开展“适应新常态,重在敢担当”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就是要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就是要着力解决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主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主题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效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各种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和凸显期,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当前,我们党面临各种考验、危险与挑战;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来统一我们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运用治国理政思想来凝聚共识,谋求发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凝聚思想意志,形成强大精神力量。这就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治国理政思想和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而使美丽的中国梦蓝图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变为现实。

  三、坚持运用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

  在治国理政新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改革发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路、新举措,描绘出了改革发展的新蓝图。《谈治国理政》一书以大量篇幅,全方位展现了从改革总思路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具体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运用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要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有谋划工作的新思路,要有推动工作的新举措,要有解决问题的新对策,要有敢于担当的新胆识。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切实干出成效来。

  总之,《谈治国理政》一书蕴含了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智慧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种科学思维方式和求真务实精神,自始至终贯穿体现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战略谋划之中。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以治国理政方略武装我们的头脑,坚持用治国理政思想统一我们的思想,坚持用治国理政举措推动我们的工作,立足实际,敢于担当,努力工作,进一步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8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的信仰始终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补足精神上的“钙”。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学习成果真正融入到工作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奋斗。

  要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担负起作为党员必须担负的责任和担当,勇于自我革命,只有不断地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称为真正的强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所在支部专题生活会时告诉我们,“榜样是谁呢?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麦贤德,有历史的楷模,也有时代的楷模。这些人都是在普通的岗位上,但他们有一颗金子般发光的心。”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标杆。我们要参照标杆检视自己,实事求是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经常自我反思、自我检视,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错误承认错误,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不断反省自己,严守纪律和规矩,谨小慎微,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要以身作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志们现在从事的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在这里工作,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并告诉大家,“要相信群众、相信党、相信组织。大家投身到伟大事业中来,在新时代“两个一百年”中无私奉献,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做出的贡献也一定不会比其他任何岗位上做出的贡献小,同样光荣、伟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支部生活会时要求大家,一定要对党忠诚、知恩感恩报恩。忠诚是共产党人政治品质的本质和核心,入了党,就要一辈子一心一意地跟党走,对党就要知恩感恩报恩。要对党的事业忠诚,对履行的政治任务忠诚,对岗位职责忠诚,就像入党誓词中讲的那样,对党忠诚,永不叛党,特别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繁重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绝对忠诚,决不能对党三心二意,政治上要永远坚定。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们要以务实精神扑下身子抓落实,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多调查研究,多发现情况,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措施,及时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但要有勇闯险滩和啃硬骨头的勇气,更要用勇于担当的气魄,坚持原则,大胆负责地承担起党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时刻心怀热心为民的情怀,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党担责。在工作中要学会把各项工作具体到人、具体到时间、具体到每个环节,把各项工作从小处做起、大事做细、小事做实,从细微处着手,一步一步地把工作推向前进。以苦干实干的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忠诚,用突出的工作业绩和良好的政治品德来报答党恩。

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体会篇9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典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底蕴。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于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团结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凝聚起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在广泛凝聚共识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早在党的七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强调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强调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等,都体现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把握和运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多次提到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特别是强调“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十三届全国政协着力把凝聚共识工作做在人心上、落到实际处,教育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全国政协系统集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活动,召开全国政协系统理论研讨会,在政治、思想、工作上取得积极成果。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等制度,完善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引领的学习制度体系;开展以自我教育为主旨的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建立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制度,创设委员讲堂和重大专项工作委员宣讲团,努力把凝聚共识融入履行职能全过程。我们要牢牢扭住中心环节,发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功能作用,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组织和引导广大政协委员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切实推动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深刻理解和把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在履职为民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和政治立场贯穿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比如,关于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关于党的初心使命,强调“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关于发展协商民主,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能够实行和发展协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等等。

  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始终把履职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三届全国政协连续三年把助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工作重点,锚定“三区三州”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问题,通过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双周协商座谈会等,接力建言、跟踪推进。在抗疫斗争中,全国政协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围绕防止疫情扩散、帮助困难群众做好疫情防控等议政建言。广大政协委员特别是医卫界委员身先士卒冲到抗击疫情第一线,全力以赴救助患者,诠释了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宗旨意识。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民生改善作为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政协组织离自己很近、政协委员同自己很亲,切实做到人民政协为人民。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提高建言资政质量上下功夫

  抓社会主要矛盾带动全面工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反映了我国新的时代特点,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党领导人民共同奋斗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也对做好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十三届全国政协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展协商议政,围绕推进乡村振兴、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白色污染防治等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围绕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来谋划、来展开。要适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形势,进一步拓展协商内容、完善协商格局、规范协商程序,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为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等的更高要求作出贡献。

  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上下功夫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它们的共同作用构成整个社会的矛盾运动。同时,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所作的说明中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制定《全国政协重要工作制度建设任务落实方案》,提出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10个方面制度,目前已制定或修订包括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意见、加强和促进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专门委员会通则等62项制度,正在制定全国政协协商工作规则、界别协商的办法等。我们要进一步对现有制度进行系统梳理、统筹规划,薄弱的就加强,不足的就改进,缺失的就制定,切实为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和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创新政协工作上下功夫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我们党历来重视实践,重视理论与实际统一、认识与实践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就是推动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结果。通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们深切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始终坚持实践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比如,既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社会革命的基本方略,又对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提出明确要求;既阐明了新发展理念,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既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出阐述,又对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政策指导,充分体现知行合一、实践第一的内在品格。

  实践既包括常规实践,也包括创新实践。创新实践作为更高层次的实践,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十三届全国政协坚持继承发展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政协党的各项建设,建立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制度,建设参政议政人才库,开展重大战略性问题研究,开展委员读书活动等。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中央对政协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使政协工作更好跟上时代发展。重视理论创新,紧扣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等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重视制度创新,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机制性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一步上升为制度规范。重视工作创新,围绕统一战线内部结构变化、信息化发展等,推进工作载体、手段和形式创新,使政协工作与时俱进、常做常新,进一步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推荐访问:治国 政体 习近平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