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观看报告怎么写
通过这次观看 4 位老师的音乐课教学视频,让我学习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 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以前在学校听其他老师的课和外出学习听 课,只是盲目的看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彩点,当时感到很有收获过后就没有了记 忆,现在我将会更深入的分析这四节课程。这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加以分析 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现在我就从以下三点分析自己的观课报告。
一、教学方式与方法,总结的是上课老师的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分别采用了 歌曲、游戏激趣 ,利用成功体验激 趣 ,直观教学激趣 等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 望,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中开展了小组活动,活动中,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 题,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感性材料,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与一系列积极 的思维活动,总结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小组活动不仅为 每个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创造机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能 力。
3、营造积极氛围,激励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热情 4、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师生交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 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教好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善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如在呈 现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通常利用实物、图片、体态语和多媒体等手段设置 一个情境,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把语法或语言知识展示给学生,并 进行操练。当学生已初步掌握新的语法或语言知识时,让他们围绕特定的话题 开展对话,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 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客观评价,反映的是观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完美的一件东西,也会有瑕疵,在 观课后的点评打分环节,多是对各项描述减分理由,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部分 老师为视频课老师挑毛病,找问题,甚至在提交的报告上大篇幅的批评授课教 师存在的问题。这也不免忽视了问题盲点下各项优点的冷静分析与学习。而在 观评到后几堂课的时候,自己往往找不出扣分原因,或者潦草应付,或者套话 连篇,这也使得自己不得不多观看了几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 素养,必须对他人的作品认真对待,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而扣分的原因 阐述反映出你专业的素养,对本堂课研究的深浅,对他人学习的态度。现在我 将自己的几点客观评价总结如下。
1、还应进一步加大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2、还应在课堂气氛营造上多想想办法。
3、师生双边活动中,还应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5、在教学目标设置与生成中,在处理好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还应势 利导,强化情感教育。
6、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更灵活多样一些。
7、在教学问题设计与处理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 区域。
三、教学反思,总结的是单个教师的教学思考。
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无论哪种教法,其基本出发点是学 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应当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堂。课堂教学应当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 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 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 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 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 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一节成功的活动课往往需要教师的周密 思考,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原则。
尽可能多地考虑师生的共同参与性与互动性,操练过程中的趣味性和交际性, 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通过这次观课,让我认识到,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在教学实施中的重要 地位。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 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 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 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和为交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在教学中将掌握语言 知识、培养言语技能和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 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值得我学习的方面很多很多,通过对四节节课的观察,我 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参与,去 学习,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引领学生,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以全面 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篇二:观看报告怎么写
观课报告
授课题目
授课教师
观课教师
观课时间
教
学
过
程
我
的
感
想
篇三:观看报告怎么写
本色的语文课
堂
——《最后一头战象》观课报告
《最后一头战象》这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与台上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一 个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撼人心扉、令人动容的悲情故事,结识了一头有血有肉、重 情重义、善良忠诚的战象嘎羧,并与战象嘎羧一同经历了生命大限将至时的心路 历程——从英雄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时的英武豪迈,从重临旧地时的深 切缅怀到安葬自己时的坦然安详,真是:英雄垂暮近黄泉,重披战甲忆当年。凭 吊故地念战友,庄严归去共长眠。
听这节课总体感觉是:教学思路在清晰连贯中蛇行,教学环节在自然流畅中 游走。动态生成中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气定神闲中透露教师的扎实功底。之所 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节本色的语文课堂。本色语文,就是让学生徜徉在内涵 丰富的语言文字中,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触摸语言文字,用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去关照语言文字,用语言文字滋养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积淀的语言文字去放飞心 灵。本色语文就是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这节课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点:
1、本色导入。紧扣题目中的“战象”,以一句“你们见过大象打仗的场
面吗?”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了文本的第一自然段,在对象兵的介绍中学生感受到 了战象在战场上的作用,它们不光驮着象兵浴血搏杀,还像一位勇猛无谓的展示 奋力杀敌,“长鼻劈敌”、“象蹄踩敌”,它们像象兵一样威风凛凛、势不可挡。
它们哪里是象,分明是战士,是士兵。对这样的战象,未曾走进故事,便已肃然 起敬。在了解了战象的作用,交流了印象之后,老师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头战象 ——嘎羧。这样的导入方式没有花架子,充满了语文味,刘老师是在用语文的方 式导入新课。
2、本色理解。阅读理解过程以一个主问题(核心问题)贯通全文——“文
中的嘎羧有着怎样的情感,课文又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情感的呢?”,这个问题牵 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首先走进了“段落”的丛林——披 挂象鞍,快速阅读,感受战象的所作所为;然后又走进“句子”的丛林 ——找 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深厚感情的句子,圈画体味交流。此时,学生已经走进了语 文的丛林中去感受体味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但这还不够,老师又继续引领学生 在密林中探幽寻踪,那就是抓词语——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嘎羧对象鞍深厚的 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战象嘎羧动作、神情的关键词语来交流体会,摩挲、泪 光闪闪、久久地、呼呼吹去、久别重逢。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也没有为常人 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它们的行为、神情自然流露出他们丰富的心理变化与情感 起伏。抓住这些举止神情就能走进它们的内心世界。
于是,学生从这些关键词语中真切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 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凭吊战场部分,刘老师同样引导学生由段到句到字词,
抓住“久久凝望”、“亲了又亲”、“吼叫”体会嘎羧对战友的无限缅怀,对过 去惊天地、泣鬼神战斗场面的无比留恋。可以说,在整个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老 师始终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和依托,不仅让学生搞明白语 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是什么”,还让学生搞明白这些语言文字中所蕴 含的情感,即“表达的是什么”,还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 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写的”。我一直认为:只有铆定语言文字的阅读教学才 是真正的语文课。
3、本色结课。本色的语文课不仅让学生去触摸语言文字、关照语言文字、
感悟语言文字,还会放飞语言文字。这节课的最后,刘老师安排了一个“练笔” 环节,读写结合——卧在坑底的嘎羧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它凝望的眼睛 一定有话想说,它想说些什么?你看到静静躺在墓坑里的嘎羧,又想说些什么? 从两个内容中任选其一写话。可以说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 对这位“战斗英雄”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老师用一种语文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倾 吐心声、抒发情怀的机会。于是学生的情感在放飞,语言文字在放飞。听着学生 发自肺腑的心声,我们感受到饱含真情的语言文字是温润的,是震撼的,是有生 命力的。这就是本色语文的美魅力。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是“无痕”,我 还想说是“本色”,是“本真”,是“原汁原味”,是“原生态”!
最后,由衷地感谢这次研修以及为我们讲课的这些优秀教师,为我们奉上这 样一道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这些优质课充满了无限的魅 力,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和感悟,但要知道,光鲜亮丽的背后不知隐藏着多少不 为人知的打磨和历练,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力量。有一种拥有叫付出,有 一种付出叫幸福。就让我们像这些优秀教师一样,继续执着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 大道上,让幸福在付出中升华!
一.春风拂面-(导入部分)
这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新课导入部分 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使他们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这是值得我们执教者思考的。而老师的导入就像一阵春风 一样,令学生神清 气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许多学生们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课堂的气氛,调 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立即被这阵春风唤醒。就像全国小语会理事 长崔峦老师曾说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 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曹老师的 课堂正是这句话的体现,老师在课始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自己产生 疑问“真理是怎样诞生的”,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有了 初步的了解,也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春雨如丝-(词语教学,方法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有的教 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到了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词语教学是语言训练中的重头戏,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词语训练,那精彩纷呈的
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呢?我认为,要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必须从扎实有效 的词语教学入手。而曹老师的词语教学宛如春雨,那样细腻那么缜密,令人耳目 一新。曹老师在本堂课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选一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 理解,并不是让孩子孤立地解释词义。
而对于文本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 究,就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 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事例这些重点等。这些议论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 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去关注。当然,教师又不宜在 文本知识上做过 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正如“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曹老师抓住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大胆取舍, 精读第一个事例,研读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1.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 么,最后写什么?2.哪部分写得最简单?为什么作者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 论”想写?3.是不是发现问题,就轻松找到真理呢?这中间会有怎么样的过程 呢?4.课 文还写了两个事例,再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段话在写法上,内容 上有什么相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似完成课堂目标,实则也将学习方法 无声息地渗透给学生,曹老师用最常见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转移到关注 三例的内容和表达上,进而关注三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自然而然 地发现了不同的文体 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在引用 3 例时的详略。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曹老师的“追问”艺术,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过“语 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曹老师对于文 本的三个事例不是简单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再设问题,并在层次上 形成了一定的难度梯度,很好地补充与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 力,体现了教师的功底,很难得。
三.雨后春笋-(以问促学,方法运用)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有 人认为,这是一篇枯燥的议论文,有什么好读的呢?但曹老师都充分地让学生在 读中品析,读中感悟真理。就像层层剥笋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攻破一个个问题, 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在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时,曹老师就让学生有层次,有目的 地去读好重 点语句,通过多次默读,自由读,个别读,找出事例中的规律来, 后两个例子作为略写,曹老师采用了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 性,引导学生初步 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张老师巧妙地设 计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第二段在课堂出现过两次。第一次 是在课始曹老师用范读的方式来引出课文的真理,揭示课堂;第二次是通过三个 事例的对比朗读引出此段话,通过再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巧妙使 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果。最后曹老师利用引读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真理 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 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四.春光灿烂-(回归整体,理解观点)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 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 的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就有这样的魅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
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 充分的时间 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解读,表达,举例等。让学生真正 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知识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中。
认真观看了张珊珊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收获颇丰。张老师在教学方法 上灵活善变,抓住重点,直奔主题,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凡卡》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的作品,它以小说的形式,主要以凡卡给爷 爷写信的过程为线索,叙述了写信前、写信时、写信后的故事内容。教学《凡卡》, 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 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 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 本文的教学难点。
首 先,张老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检查 完学生的预习,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后,张老师有意识地把文 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老师先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 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 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 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 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
“ 凡卡受了哪些罪? ”重点出示课文的 13 和 15 两段“你从哪里看出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 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 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 ”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 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老师注重了高年级 学段的要求,放手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认真阅读凡卡学徒生活的 这一部分,圈画出有关的语句,先读一读再谈一谈体会。在这一部分的交流中学 生抓住重点事物词、句、段谈出自己对凡卡悲惨命运的同情。接下来教师顺势引 导“ 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 ”“漫漫长夜可怜的凡卡可能 在想些什么?” 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
“ 如 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 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 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 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 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
“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 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 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 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 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 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
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 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 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 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
最后谈一下本课的一点不足之处:张老师较为年轻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较为 欠缺,课上老师缺少面部的表情和学生之间似乎隔了一层薄纱,没有体现出一种 师生共荣的课堂氛围。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恰当、及时、鼓励性的评价, 这样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自己对《凡卡》一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张老师的课给了自己已 解答,相信自己再执教《凡卡》这样的经典文章时会更加游刃有余。
在本次研修中,我认真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其中郭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 深刻印象,她在课堂上展示出的优秀的教学基本功,自始至终温暖地微笑着,亲 切的语气,柔和的眼神,舒缓的节奏,营造了非常舒适愉悦的课堂氛围,很贴合 低段小朋友的学习需要。《数星星的孩子》通过对小张衡与爷爷、奶奶一同观察 天上星星这一故事的记叙,突出表现了张衡从小就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好品质,语 言生动、简洁、优美,处处透着童趣,显着童真,又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对 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郭老师充分把握课文特点,挖掘设计练习点,让孩 子们真正走进文本,体会星空的美,感受张衡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又培 养锻炼孩子们的朗读、思维能力。
一、字词教学较扎实,形式多样。
低段的重点主要是字词教学,郭老师抓住了低段孩子的特性,采用了多种读 的方法,如看拼音自读、同桌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提高识字效率,使识字扎实 有效。“数”有两个读音,对这个生字的教学比较到位。教学“衡”字时,教师 通过像变魔术似的编儿歌,学生兴趣浓厚,对这个字也记忆深刻。
二、重视朗读的训练指导,读有目标,读有方法,读有效果。
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直观,郭老师努力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朗读,感受语 言的魅力。如: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让学生自读自悟, 并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理解“珍珠”是指什么?“碧玉盘” 指什么?然后通过生动的描述,配合直观的星空图,让学生体会夜空的美。在此 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们 在朗读中体验,又将体验融入朗读中,都将这些词语读出来了,将这一句也读美、 读出感情了。
三、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感受
郭老师在教学“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这两句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 导,体验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 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自己做一做、自己数一数, 在情境中体验。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情境体
验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学生们数完星星之后对张衡数星星体会得更深刻了, 他们也从“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中体会到了张衡的认真,耐心以及 他数星星时的困难。
四、引导质疑,寻疑导教。
注重学生自主思维意识的培养。郭老师引导学生自动发现并提出问题。老师 充分利用教学时机,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 维意识,使得教学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总之,这堂课上下来,显得很朴实。我觉得目标很明确。难易适度、内容具 体、方法得当、思路清晰、手段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 得到了充分发挥。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以读为本,彰显学生个性
——《酸的和甜的》观课
叶澜教授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课,应当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今 天宋老师的《酸的和甜的》这堂课,我觉得最大的一个感触就是,孩子们都活了, 整个课堂洋溢着一种很热烈的氛围。孩子们大胆地说,大胆地演,充满着一种激 情,突现了学生这一主体,彰显了学生的个性。总的来看,这节课主要体现了以 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便不再是一 种负担。课堂上,宋老师多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葡萄架道具以及小动物头饰等把 学生带进了有趣的童话世界。另外,她还像一位大姐姐,用自己亲切生动的语言 引领学生与小动物们同喜同乐,同急同忧。整节课都是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下进行 的,师生关系是那么的和谐,学生学得是那么的轻松。
(二)朗读想象,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宋老师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童话故事。课上, 老师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指名读、范读、结合插图读、师生结合 读、表演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学生打开了思维空间,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宋老师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这节 课上能抓住时机,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小狐狸和小猴子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 的情感体验,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做好铺垫。尤其是在后面的课本剧的表演中,更 是把小动物的表演的活灵活现,语言揣摩的到位,这说明孩子们真正地走进了文 本之中。这就是新课标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 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质疑问难,引导探究提高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充分发
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在讲到小狐狸够不到葡萄却说葡 萄酸时,就抓住时机,主动引导学生质疑,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目的更明确, 思维更活跃。在这节课上,老师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演一演”这一环节,激活了 学生兴奋点和创造力,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 观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真正懂得“做事不要轻信别人,要敢于尝试”的道理,还 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 念。
(四)品词析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低年级是语文素质的初步形成时期,是奠定基础的时期。所以,在低年级必 须注重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与养成,应该培养学生初步理解词句的能力。这节课, 宋老师对关键的词句进行了得当的处理,并启发学生反复揣摩,深刻理解。例如 “课文哪个句子让你发现狐狸想吃葡萄的?你能把它划出来吗?在这个句子里, 哪个词语告诉你狐狸非常想吃葡萄?转来转去:狐狸在葡萄架下转来转去,它在 脑子里不停地想——跳起来:你从这个动作发现狐狸很想(吃葡萄 )一会儿…… 一会儿……:它可着急了,谁来读。这“一会儿……一会儿……”你能用它来说 话吗?忙活了大半天,一颗都没摘到,于是,他说——它用怎样的心情说?预设:
着急、难过、伤心、生气 用不同的语气读。我们知道文本的语言,蕴涵了作者 的情感,因此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解读。宋老师紧扣重 点词,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指导了学生 的朗读。这种精雕细刻式的阅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当, 理解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的妙处。
总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宋老师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入文本, 联系了生活,尊重了学生的体验。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 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 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下面就老师执教的《颐和园》一课谈谈我的听课感受。
执教老师做得非常务实,上得比较朴实。
一、词语教学有特色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础。理解文章内容首先要理解词语,如果教学中不扫清
词语——“拦路虎”,就有可能成为长跑运动员鞋里的“一粒沙”。因为课前学
生做了充分地预习,大部分的词语学生能够自己解决,因此茹老师不是简单的把
几个词语拿出来让学生认读,而是将课文中比较难读的词语融入短语中,以词组
的形式出现。
五彩的横槛
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
耸立的佛香阁
金碧辉煌的宫殿
葱郁的树丛
闪闪发光的琉璃瓦
八角宝塔形的建筑在学习词语的同时积累语言。对难读难理解的词语如“横 槛 琉璃瓦”,茹老师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使学生不至于在诵读 和理解时因生字词语而产生不必要的间断,这样的词语教学为后面的朗读感悟奠 定了基础。
二、注重朗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 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阅读课的生命,离开了朗读的课堂教学也就失去了 语文课的本色。。
执教老师的课堂中,读得时间充分,读的形式多样。初读课文时,茹老师先 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 投入。在指导学生读长廊的美时,茹老师抓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让学 生感受到了长廊的颜色美;抓“长廊有 700 多米长,分成 273 间。”让学生感受 到了长廊的形状美;抓“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让学生感受到了长 廊上的画美,抓“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让学生感受到 了长廊周围的风景美;抓“神清气爽”,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茹老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感悟美、理解美,并通过朗读表达美,有机渗透情感、态 度、价值观的培养。大家可以看出,在茹老师的点拨、引导下,从不同层次的读 中,感受到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逐步加深,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受长廊的美, 这种美是名副其实的,这种美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 豪感。再加上老师适时的引读,长廊的美在学生的印象中更深了。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执教老师先请学生读读第 3 段,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 生更进一个层次地读出( )的佛香阁 ( )的排云殿,使学生把这段 话读成两个短语,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体会到了皇家园林的规模宏大和华丽。
第四自然段执教老师抓住“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 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两个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让学 生感悟到了昆明湖的“静、绿、美”。
总的来说,本课的教学以朗读为重要内容之一。紧扣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
的朗读,有默读、自由读、引读、个别读等,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
中感悟是这节课最大的特点。
三、教学方式多样
有教育专家曾经说过:“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可见阅读教学的方法是
多样性的。颐和园是一篇游记,它主要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色。是
平行的三个点,如果教学每个景点都是用同样的方法,那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
执教老师今天主要教了前面两个景点,教学长廊时,抓长廊特点,以读为主,读
中感悟长廊的美。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把文章读成了(
)的佛香
阁 、(
)的排云殿两个短语,把课文读薄了,但同样感受到了皇家园
林的壮观。学习第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划划认为最美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研读,
从而让感受昆明湖的美。每一个自然段的教法都是不一样。
四、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去 感悟抽象的事理,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今天这堂课上,无论从课堂开始的短语出示,还是后来的运用课件展 示美丽的长廊,帮住理解词语的图片等,整节课课件运用的恰当而不牵强,有实 效而绝不做作。课件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连,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最后我说几点小建议 1、四年级写字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有些容易写错的字,教 师还是要加以指导,如这篇课文中的“廊”非常容易写错,执教老师可以在开头 学生说游览了哪些地方,当学生说到长廊时,就可以让学生说说怎么记住它,动 笔写一写。在目标定位中有读写词语,是不是在课的最后留几分钟让学生做作业。
2、这课堂中,教师还是主导整个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理 念没有突显出来。是不是可以多放手些。
3、在学习完“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句 后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说说或写一写 “……像…….”做到读写结合。
4、在理解“滑”的妙处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绿得像一块碧玉。”来理解。这样可能能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浅薄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学员
7 月下旬-9 月 30 日 分散研修
*1.观评课。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个人空间,完成研修平台推送 的 6 个“优课”课例资源包全部内容的观课学习。
*2.点评打分。依据评分标准,对每个“优课”课例进行严肃认真地点评、 打分,逐项填写赋分理由,总体评价要中肯合理,字数不少于 200 字,打分要客 观、公平、公正。
*3.提交报告。完成观课评课后,就 6 节“优课”课例从总体上,或就某一 节“优课”课例,按照模板撰写、提交观课报告、观课报告不少于 800 字。
*○4.阅读学习。利用学习园地,阅读省、市专家团队的《课程简报》、《区 域课程简报》和学科指导组的《学习简报》。
○5.交流研讨。积极参与学校和各级指导团队组织的线上、线下多种形式 的互动交流、专题研讨。
10 月下旬 集中研修
*1.课程学习。登录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个人空间,完成信息技术学 科应用专题 6 学时的学习,完成 2015 年学科“优课”典型课例总结与点评资源 学习。
*2.提交作业。完成并提交新的“优课”教学设计作业。
*○3.简报学习。完成对省、市专家团队的《课程简报》、《区域课程简报》 和学科指导组的《学习简报》的阅读学习。
○4.研讨交流。积极参与学科研修组和各级指导团队组织的线上线下多种 形式的互动交流和专题研讨。
2015 年 11 月 1 日-2016 年 1 月底 创课
○1.上好一节研究课:每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并积极参与学校亮课活
动。
○2.交流研讨:参加研讨交流,分享典型经验,学习优秀课例,改进教学,
○3.反思总结:融入教学实践,形成自身特色,创建属于自己的优课。
*○4.简报学习:浏览、学习各级《创课指导简报》,不断优化“优课”创 建工作
2 月 1 日-3 月底 县级晒课和赛课
○1.参与活动:积极参加县区规定的各项研修、学习任务。
*○2.简报学习:浏览、学习《县级晒课指导简报》,学以致用,不断反思、 实践。
4 月 1 日-4 月底 市级晒课和赛课
○1.参与活动:积极参加规定的各项研修、学习任务。
*○2.简报学习:浏览学习《市级晒课指导简报》,学以致用,不断反思、 实践。
分集中研修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分别考核,具体考核办法见研修平台。职 责任务项中*为平台考核;△为本级项目办考核;○为学校考核。
如果您无法观看平台中的视频,没有出现下图中 的播放器,请查看是否安装相应浏览器的 flash 插件。您可以通过腾讯软件管 家或者 360 软件管家等工具下载 Adobe Flash Player 插件。如果您使用的是 IE 浏览器,您下载安装 Adobe Flash Player For IE 插件。如果您使用的是火 狐浏览器或谷歌浏览器,请您下载安装 Adobe Flash Player Plugin(非 IE 内 核)插件。
正常播放页面
火狐浏览器或谷歌浏览器视频播放插件
篇四:观看报告怎么写
范文一:
观课报告范文
在这次观看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看得了许多优秀教师精彩的授课,学
习到了不少新颖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益匪浅。正是由
于意识到这一点,我才知道这次机会是多么地珍贵。以前在学校听其他
老师的课和外出学习听课,只是盲目的看看教师教学过程中出彩点,当
时感到很有收获过后就没有了记忆。现在想来是因为没有深入的根据维
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加以记忆。这次培训平台给出了详细的分析维度:教
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技术规范、总体评价。可以一一对照加
以分析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改进。下面有三点就观课中的思考和
大家分享。
一、怀着学习的态度认真观摩六节课。
每年都要参加暑期网络培训,每年也都有部分老师怀着应付的心理 参加完这项任务。好在今年平台改变了以往模式,能给大家充足的时间 来学习观摩六位老师的课,并且配以相关的评价列表让大家针对性的思 考,可以说是一次难得的静心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习优秀教师经 验的宝贵机会。观课评价设置了保存模式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细致耐心 的观评每一节课,可以多看几遍,多思考学习其中的精华。所以,我们 要怀着一颗学习心来对待,切不可浮躁应付,浪费了这次宝贵的与多位 名师思想交流学习的机会。
二、客观评价,反映的是每一位观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观课后的点评打分环节,多是对各项描述减分理由,这在一定程 度上误导部分老师为视频课老师挑毛病,找问题,甚至在提交的报告上 大篇幅的批评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这也不免忽视了问题盲点下各项优 点的冷静分析与学习。这要求我们一定要结合课堂实际,客观分析问题 的存在原因,以学习心态虚心研究,如果是我们自己上课又将如何改进, 你又有哪些给更好的措施完善提高。组内每位学员观评的课各不相同, 完全开放性的课例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独立思考,没 有协商交流意见的可能。而在观评到后几堂课的时候,自己往往找不出 扣分原因,或者潦草应付,或者套话连篇,这也使得自己不得不多观看 了几遍,因为这反映了一个教师的基本专业素养,必须对他人的作品认 真对待,客观、公平、公正的打分。而扣分的原因阐述反映出你专业的 素养,对本堂课研究的深浅,对他人学习的态度。
三、新旧课堂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矛盾
在几位老师的课上,我有意观察了一下老师的讲解时间和学生自主 学习参与练习的时间,教师的“讲”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这对于以 学生实践练习为主的体育课堂来说无疑是不科学的。学习最终是学生内 心吸收的过程结果,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下,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把握体育锻炼的亲历实践性,把课堂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回归到教学目标上来,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 实践理论,练习探究,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本真的,科学的。
另外,通常大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 教学方法。流程基本是:依据教师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料自主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初步展 示自主学习成果(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 确的动作概念)→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快速掌握正确的动作 要领和方法(小组内自评、互评。师巡回指导与评价,重点关注后进生)→ 学练成果大展示(师生结合动作情况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进一步建立正 确的动作概念)→创新创编新动作或套路(教师巡回指导。武术和健美操 教材常用)→创编成果展示。杨焕财老师的跨越提高和牟进礼老师的跨 栏跑教学基本是采用这样教学流程。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在很大程度上调 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师讲的过多的问题,缩小的 老师的“讲”,如果大家很好的利用好这种方法,无疑也是很好的一堂优 质课。刘民生老师的《健身短棍》就应该多在这方面加以改进。
总之,这只是今年研修的开始,以上只是在观评六节课时的感想收 获,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一定有更大的收获和惊喜。加油!
范文二:
看完李老师执教的《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令我十分惊奇,整堂 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把握、 到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整个过程下来如同流水,畅顺无阻。明确的教 学目标得以实现,准确的教学重点难点得到体现,看后深受启示。
首先,李老师就这一单元的内容做了一个简要概括,让学生从总体 上把握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接着,又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内容分析,引 导学生借助课文的具体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与痴迷就成了本 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一、创设故事,情景导入新课。
故事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故事,一下子就就吸引了学生的 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出法布尔的《昆虫记》,从而引出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由自由朗读课文,识记生字,读词语,再到读课文,一步步引导孩 子自学,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把生字词放到具体 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学生懂得了学习方法,目标也就达到了。
在整体感知方面,李老师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学习 抓关键词。“痴迷、迷恋、着迷。”紧接着,李老师又采取默读的方法来 读文,直接点明写了哪两件事,学生就很容易找出来,这样既降低了学 习难度,学生又容易接受。孩子自己学会了概括课文大意,一是失踪捉 纺织娘,一是抓甲虫被父母责骂。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阅读一步步提高。
阅读形式很多,有自读、默读、齐读等多种方法。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能力,又训练了表达能力。
三、学写批注的方法。
本节课在突破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 法时,教师从小处入手,教给学生“写批注的方法”,占用了整堂课一半 的时间。李老师舍得花时间,反复引导、点拨、示范,换来的是本节课 教学重点的突破,更是学生阅读方法的取得。。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批注时的那份细致、耐心与执 着。如在教学 2.3 自然段,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时,李老师抓住学生回答 的有利时机,告诉学生:把你的这个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作 批注”呀,在第二个学生起来回答后,李老师又强调了一次:把你刚才 的想象写在这句话的旁边,这就是“作批注”呀。从而给了学生一个明确 的感性认识。
篇五:观看报告怎么写
优秀课例观课报告范文
观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 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 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有三篇优 秀课例观课报告可供参考:
1 《卖火柴的小女孩》观课报告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 名的童话故事,发表于 1846 年。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富人合家欢乐,欢度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孩非常 怀念奶奶,她脸上带着微笑离去了。通过点燃火柴的美好幻想 与她贫困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 故事,表达了自己对穷苦人民悲惨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 会的不满。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 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 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老师的一步步引导,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故事情节中,并且 深受感动。原来一节语文课是可以上得如此感人,令人深深地
第 1 页 共 11 页
陶醉在其中。该课的设计完全不是走老路由老师来设计问题引 领学生回答,逐段分析课文。老师引领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句 反复读,同时也让学生说说体会来理解课文。学生们把文章读 得也很感人,在轻柔而又略带悲伤的轻读书声中,学生把小女孩 的渴望温暖,渴望幸福的迫切心情读了出来,听后我非常感动。
二、以读为本,感悟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 间对语文的述程;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在教学中起到 引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时,首先让学生读课文,熟悉文 本后,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自读自悟。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 独特体验,根据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来指导朗读。教学中,老师采 用让学生感情朗读、抓重点词等多种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三、写话训练,升华情感 老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感悟小女孩的悲 惨遭遇,以及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穷苦人民的深刻同 情。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将自己的话写下来,并找不同的 学生分段朗读。这样学生就化书本知识为自己语言,学以致 用。这一写话练习,发散性了学生思维,他们深入理解了课文, 课文的中心也从而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虚拟这一情境,
第 2 页 共 11 页
一方面深化了课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 能力。
四、巧设作业,培养兴趣 在作业设计中,老师利用学生学习这则童话故事的激情,激 发了学生学习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兴趣,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 趣。
不足之处:课外拓展略显不足。整堂课都采用以读代讲的 形式,没有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以及学生互评,不利于 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如果老师再放手一点,让学生自己探索, 效果也许会更好。
总之,我认为老师这节课上得还挺成功的,体现了新课标的 精神,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让学生在 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熏陶。让我收获颇多。
2 《荷花》观课报告 一堂课的好坏,既要看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能力,更要看学生在这节课上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活动。根据陈毅老师这堂课上的学生活动情况我作以下简单分 析。
(一)结论 1、部分学生缺少机会参与课堂活动
第 3 页 共 11 页
课堂活动力求全体学生参加,这堂课上的情况是大部分口 头表达能力较强、学习较好的学生发言机会较多,能多次回答 问题,多次操练;仍有一部分学生缺少参与机会。
2、学生活动的形式还不够多 课堂活动中绝大多数活动是个人和一对一的形式,学生相 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较少,全体学生是否能在语言环境中充 分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得不够明显。
(二)建议 1、增加学生相互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如:一个学生在朗读完后,是否不要简单的方式决定谁读的 好,在评价学生朗读时最好能让孩子们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同学 的朗读,欣赏他什么?这样同学间不仅学会了去发现别人的优点, 还能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去赞扬鼓励别人,而且自身在学习 过程中也受到鼓舞,进一步增加了学习的欲望,更加对学习充满 了乐趣。在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评价的方式方 法,教师要做到更准确,更恰当,更有效地去评价学生,才能激发 学生的内驱力,才能坚定学生学习信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 面的发展。
如:在经典诵读之后可以加入这样一个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师:说的真棒!书上哪些地方写出了荷花的美呢?下面请你 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第 4 页 共 11 页
小组合作学习,把你们觉得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 读,读出荷花的美。(学生组内自读课文,勾画出荷花美的句子, 练习朗读)
师: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荷花呢? 指导回答因为作者仔细观察,并发挥了想象。
师: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表达的?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先读 读第二段,边读边体会哪些词句用的特别好!想好了,可以和旁 边的同学互相说说。(课件出示第二段) (学生读课文,边读边说,有的和旁边的同学议论) 2、增加奖励方式 “综合奖励” :1、直接奖励个人贴纸。2、分组奖励星 星、苹果、小花等,下课时候结算,多的一组为赢。3、对学生 进行多元性评价。
“分层奖励”法: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智力、能力发展 水平不一样,学习基础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也不尽相同,导致了他 们发展速度的参差不齐,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分层奖励”就 是针对学生这种个体间的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增强自身 竞争力的基础之上提高竞争意识,循序渐进地进行心理上和生 理上的突破,以达到对目标的实现。让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 展。
课堂观察之课堂评价有效性分析
第 5 页 共 11 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评价则是课堂 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听到“给他掌声”、“棒棒棒,你真 棒!”、“你读得很好”、“你读得真有感情”,这种带有单一 性、单向性、模糊性特点的课堂评价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听 后毫无感觉,评价亦失去原本应有的激励效用。因此,有效的课 堂教学离不开精彩的评价,而精彩的评价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 注,源于教学情景的创设,源于教学细节的捕捉,源于教师的教 学智慧。
一、关注情感,激发兴趣 积极的情感能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并能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一个好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评价的时机,给学 生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及赞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 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上课伊始,陈老师请同学诵读荷花的对联,并分别给 予了“既清楚,又有感情”“真流利”、等评价,让学生如沐春 风,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整堂课顺利进行奠定了基 础。
二、具体明确,切中主题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切中要害,不能含糊其词。当学 生说出“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时,李老师提问怎
第 6 页 共 11 页
样长才是“冒”,学生回答“钻,”为什么不用其他的词来代替 呢?老师总结评价说“荷花要长得快!”评价语言切中主题,具 体明确。
三、承上启下,引导探究 一句好的评价语,应该是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能进一步打开 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由荷花的美的教学引 入对荷叶的美的教学;“闻着扑鼻的香味,看着那千姿百态的荷 花,欣赏着美不胜收的画卷,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了.....” 李老师一边小结评价一边将学生带入到下文。这些 评价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此同时,也激发了 学生继续探索课文的欲望。
建议: 老师评价语,评价有些笼统,没有针对性,学生也不知道自 己到底好在哪里。老师的评语更要有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 放矢”。
当学生说不清楚的时候,可以用这样的评价语试试“老师 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嘴里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 来,然后请你再说一遍,好吗?”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虽着墨不多,却是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 的:“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
第 7 页 共 11 页
力劳动的效率。”那么,就让我们精心地设计好这“三言两 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切实提高学 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3 《伯牙绝弦》观课报告 《伯牙绝弦》是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栾老师的真 情演绎,拨响了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撼、惋 惜、悲叹。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喟然长叹、悲切 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 境......栾老师的课,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我觉得 与教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教 师巧设情境,精心构建教程的结果。
一、目标明确,以读贯穿全文 首先在知识目标中栾老师准确地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包括 了读古文的方法。在教学中每一项教学目标都落实的很扎 实、到位。在这里举两个教学片段。如:读古文先让学生自己 尝试断句,然后加以点拨,并多次找学生读,从引导学生先读好 一句话再到读好一段话,减缓了学习的坡度。然后,让学生运用 所学方法读通课文。从而对正确读好古文这一知识点进行反复 强化,而且将这一知识点贯穿全文。
第 8 页 共 11 页
二、初读课文——多元化 文言文难读,特别是小学生。于是,老师在读上下了狠功夫, 从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得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 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 步步提升。而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都由一条“情感”主 线紧紧地牵引,那就抓住文本的“情脉”──伯牙与子期的心 心相通,花大力气地品味语言的情思,在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 的真情自然地流淌出来了。
三、精读课文——品意境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 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 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教 学重点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 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栾老师主 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 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整堂课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 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 悟。如,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 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 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再 如,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
第 9 页 共 11 页
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 谊。“善哉”之声自内心由衷地发出,一次又一次,不绝于耳。
在此基础上,“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课外拓展——掀高潮 教者善于抓住“知音”这一重点,拓展开去,在自然中使学 生感悟人物之情感。且看课文之读,有初读、再读,在读中指导 读,在读中初步领悟情感。再看关于“知音”之重点,紧扣“伯 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边读边指导边 释义,听之相当的自然而亲切。更难能可贵的是,教者从“ 高山流水”拓展开去,指导学生用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等词,使 学生真正明白“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在教师声情并茂 的叙述中,古今结合,学生写出了伯牙对子期绵绵不绝的情义。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达到了高潮。要说建议个人认为就 是“兮”字的朗读,这是难点,是学生易犯错的地方,但老师没 抓住,是不是应该在范读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老师是怎么读的,然 后老师引导为了突出感情,要拖长音,放慢速度。这样学生就知 道怎么去读了。
五、指导到位,方法恰到好处。
对于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进行了必要 的总结和提升。比如,学生利用课下注释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教
第 10 页 共 11 页
师进行肯定和总结“结合注释来理解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指导朗读句子时,教师总结“读古文的时候明白了句子的意思 就能准确停顿,读好古文”;在进行古文写法的教学时,教师适 时总结“同样的内涵可以有不同的表达”类似的归纳和总结, 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学习方法都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通过《伯牙绝弦》课例打磨,让我认识到:只有认真钻研教 材,基于课程要求、年段要求、学生特点、文本特点制定出可 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教学中,注意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 挥,运用朗读、品味、研读等方法,落实教学目标。但是每一节 课的训练应有所侧重,不要面面俱到,确立本节课的训练点,才 能更好的落实既定的学习目标。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