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脱贫攻坚 > 就业托起致富梦——脱贫攻坚巡礼系列之就业扶贫篇

就业托起致富梦——脱贫攻坚巡礼系列之就业扶贫篇

时间:2022-02-14 01:25:02 浏览次数:

就业事关百姓生计、饭碗,是最大的民生。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要加大就业扶贫力度。”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讲话,精辟地道出了就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为就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号角声声起,战鼓催人急。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人社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将就业扶贫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贫困劳动力有业可就,有岗可上。各地人社部门闻声而动、闻令而行,大力开展劳务协作,加强创业带动,支持就近就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

人社系统上下联动,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抓重点、破难点、扫盲点、治痛点,就业扶贫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全国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43万人,是2019年务工总数的110.6%。

强化就业服务

密织服务网 护航脱贫路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确保贫困劳动力端上、端稳就业“饭碗”,人社部始终将强化就业服务作为推进就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从精准识别、分类帮扶、就业指导、专场招聘等多方面密织就业服务网,千方百计护航脱贫路。

精准识别,摸清贫困劳动力基本底数。2016年,人社部与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扶贫部门要多渠道开展摸查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基础信息工作。同时,人社部组织建立“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实现与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对接。

各地人社部门创新摸查方式,采取多条腿走路,精准摸排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形成“就业需求清单”。重庆市依托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村(社区)扶贫信息员,全面摸清了全市140.4万16周岁以上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做到“情况清、数据明”。贵州黔南州在全州109个易地扶贫安置点设立就业服务工作站,对各搬迁户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按年龄段进行分类,打牢了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劳动维权等于一体的“就业快递”工作基础。

另一方面,各地人社部门采取多种渠道,深入企业摸排用工需求、岗位供给等,形成“岗位供给清单”。云南保山市采用市、县、乡、村、企业、个人六级网格布点收集就业岗位,并通过互联网整合各项就业信息、动态更新就业数据。青海西宁市积极与辖区重点企业对接,挖掘就业岗位,筛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岗位。

摸清实情出实招。各地人社部门精准对接“就业需求清单”与“岗位供给清单”,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求职就业方案,因户因人施策,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精细化的就业服务。

“出家门步行200米就到上班地点了,活儿不重,工资待遇也不比外面差。”汤庆玲是安徽省安庆市凤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患有白血病,以往都和丈夫在北京边务工边治病,但疫情打乱了她的计划

在她为此焦急时,村里的扶贫干部找到她,为她协调了当地一家企业的工作岗位,并联系浴帽、鞋套等防护用品厂家送货上门,让汤庆玲的丈夫和婆婆在家包装浴帽、鞋套等防护用品。

让汤庆玲的生活打开新篇章的,正是安庆市人社部门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的精细化就业服务。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安庆市人社部门第一时间摸清返乡贫困劳动力基本信息,及时启动“就业增收专项行动”,推出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一批,鼓励扶贫车间、帮扶企业吸纳一批等“六个一批”就业扶贫新模式,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以就业促脱贫。

同时,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扩大就业扶贫覆盖面,人社部组织各地人社部门广泛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扶贫行动日”“百日千万网络招聘”等多项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通过组织专场招聘活动、宣讲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发布用人单位岗位信息、搭建对接平台,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贵州雷山县以村为单位,组建县、乡、村三级劳务公司(合作社)163家,通过“宣传动员+送岗入户”的“户户见”工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推荐就业岗位,动员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陕西铜川市联合市内3家人力资源公司,分三组深入到区县、乡镇、村组开展“就业大篷车”下乡巡回招聘活动,实现“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补贴、送服务”和就业创业政策“进园区、进企业、进村社、进基地、进社团”。

东西部劳务协作

千里结远亲 劳务促共赢

2020年阳春三月,大地回暖。在杭州西湖区—贵州镇远县东西部劳务协作小型招聘会现场,从面试到录用,来自镇远县拱桥村的秦再智用了10分钟时间就成功应聘了搬家工一职。时针回拨到半个多月前,秦再智所在的工厂受疫情影响陷入停工,无奈之下,他回到老家待业。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一盘棋。过去,贫困劳动力想出去务工却“出不去、留不下、稳不了”,脱贫只能“等靠要”;如今,政府牵头、企业家门口招聘、“点对点”输送、免费技能培训、稳岗就业补贴等构成了暖心的“一站式”服务。不少贫困劳动力感慨,“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为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018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人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扶贫劳务协作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细化实化输出地的主体责任与输入地的帮扶责任,鼓励两地建立健全劳务协作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提升劳务协作成效。

各地人社部门积极主动落实,组建工作专班,多渠道全方位发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力量,大力开展省际劳务协作,同时积极推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和贫困县开展劳务协作。一条条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县之间的连线如动脉血管与毛细血管般,纵横交错,演绎出一幅千里结远亲、手拉手共奔小康的生动图景——

真情“结远亲”,架设对接协作桥梁。上海宝山区首推“远程面试”,为供需双方搭建网络面试平台;同时专设“招聘管家”,精准摸排供需信息。广东中山市和云南昭通市为减轻因地域距离、文化差异等造成的劳务转移人员不适,互设劳务工作站长期开展服务。浙江宁波市创新推出“十省百城千县”省际市际就业协作机制,主动与全国10个省100多个城市建立劳务协作关系,设立就业服务联络专员,构建起贫困人员出村门、上车门、进厂门的“绿色通道”。

真招“做嫁妆”,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就业。广东结合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农村电商等项目,积极开展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订单式培训,促进对口帮扶地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脱贫。如四川凉山州、广东佛山市两地开展“粤菜师傅”专班培训,培养了一批凉山籍顺德师傅,实现“一人学厨,全家脱贫”。山西吕梁市围绕“多形式宣传发动、分类式订单培训、多元化就业安置、多层次跟踪服务”四大举措,铸就“吕梁山护工”特色品牌,近年来数以万计的贫困群众带着专业的护工技能走出大山,走向城市,圆了致富梦。

真心“筑暖巢”,构建全程服务机制。广东珠海市设立“怒江员工之家”,为初次到达珠海的云南怒江籍务工人员免费提供吃、住、培训等一站式服务。新疆于田县积极搭建“托老、托幼、托畜”三托机制,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020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严重受阻。为确保贫困劳动力优先返岗复工,人社部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多部门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贫困劳动力提供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打通“最先一公里”。

各地人社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及时建立完善网络招聘对接机制,构建贫困劳动力求职、企业用工需求“两张清单”,并组织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运输,尽最大努力帮助帮扶地区劳动力尽快返岗。截至目前,人社部门累计“点对点”运送农民工60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60万人。

为支援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人社部部署实施“6+1”劳务协作行动,从4月中旬至6月底,组织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六省市与湖北开展定向劳务对接。同时,湖北大力推进省内对县、市内对村、县内对人的“三级劳务协作”对接机制,优先组织贫困人员返岗务工。2020年湖北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达216万,超过2019年务工规模。

战胜贫困,全国结成一条心,拧为一股绳。在东部省份与西部省份间的高速公路上、铁轨上、航线上,奏响了一曲曲扶贫“联姻”凯歌。

创业带动就业

引凤还巢 共圆小康梦

激光开料、合桶、裁边、打磨……生产流水线上机声轰鸣,贵州正安国际吉他产业园内一片繁忙。

30年来,20万名正安人为摆脱贫困远走他乡,如今数万人归雁还巢,创建了世界最大的吉他产业园——正安国际吉他园。一把把品质精良的吉他,解决就业9242人,带动92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1160名贫困人口稳步脱贫。

正安吉他所弹奏的“神曲”,构成了贵州大力实施“雁归兴贵”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行动计划的华丽篇章。自2015年贵州启动实施“雁归兴贵”计划以来,通过不断优化创业环境,落实各项创业补贴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目前,全省创建创业孵化基地122个,农民工创业示范园(点)186个。

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人社部门推动就业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发力点。2019年,人社部、财政部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从加大政策支持、提升创业培训、优化创业服务、加强人才支撑、加强组织实施五个方面出新招出实招,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一次性创业补贴等帮扶政策,积极支持贫困劳动力创业和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建立返乡创业孵化园,提供创业扶持服务,带动更多贫困劳动力就业。一股股誓战脱贫、创业致富的热浪在广袤的华夏大地迅速铺开。

发挥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旅游资源等优势推动创业。新疆喀拉达拉镇利用靠近景区、滑雪场等优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了集销售、餐饮等为一体的创业(就业)街项目。贫困户依靠商店、蔬菜店、餐厅等走上了致富路。江西莲花县大力发展“红色教育+民宿,红色旅游+特产,红色演出+经济”,结合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实施红色培训,支持贫困户创业就业。

支持贫困县建设创业园区,加大创业政策、服务支持力度。云南将返乡创业农民工、农村自主创业农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为“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象,将农村专业合作社纳入创业扶持项目范围,及时拓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主体。已先后在红河、大理、保山等市建成1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累计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60万人,发放贷款450亿元,带动就业151万人。宁夏西吉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高校毕业生创业且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2万元的创业补贴,并帮助解决创业贷款。

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也成为各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实践。重庆巴南区把实施“家门口就业工程”作为推动就业扶贫的主要路径,推进小工厂、小农场、小物流、小电商、小服务“五小创业”工程,探索“一村一品一店”农村电商发展模式。甘肃陇南市在每个乡镇设立电商扶贫服务站,采取以奖代补、贷款增信等方式推进电商扶贫,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和“一店带多村”的“陇南模式”。

就近就地就业

厂门连家门 离土不离乡

走进王秀花的扶贫小院,一片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几根拇指粗的红绳,两三个吉祥挂饰……经过一双双巧手后,不到几分钟就变成了鲜艳喜庆的中国结。

而就在几年前,王秀花丈夫意外去世,3个孩子还在上学,一家人的生活顿时没了着落。2017年,河北邢台县将王秀花纳入扶贫对象,帮助她成立了中国结扶贫加工小院。“做工时间灵活,也不受环境限制。”王秀花逐渐摸着门道,便发动周围贫困户和妇女一起加入,带动全村22户脱贫、300余人就业。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王秀花的“新生”构成了扶贫车间助脱贫的生动剪影。近年来,为有效破解贫困劳动力既缺乏就业技能又因养老抚幼等原因无法外出的就业难题,人社部多次下发通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就业扶贫车间、社区工厂、卫星工厂等就业扶贫模式,并明确对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用人单位、企业给予社会保险费补贴、资金补贴等。

各地结合实际,创新扶贫车间发展模式,拓宽就业空间,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百姓参与”的新局面。山西广灵县推动实施“手工业+产业”扶贫策略,有效利用“巾帼带头人+合作社+扶贫车间+贫困妇女”的新型管理运作模式,在全县建立手工编织基地,大力推动农村发展“居家经济”“炕头经济”。江西广昌县打造“合作社+贫困劳动力”的扶贫模式,通过推进农村合作社股权化经营,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到合作社就业,成立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特色合作社。

各地人社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优化服务,增强扶贫车间带贫能力。为鼓励和引导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车间建在乡镇和农村,云南拿出“真金白银”,各地认定的就业扶贫车间需满足吸纳5人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1个月以上,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按照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奖补。为实现移民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致富,贵州省桐梓县鼓励企业在乡镇和易地搬迁点开办扶贫工厂、扶贫车间,政府给予企业培训补贴和稳岗补贴。目前已成功创建26家扶贫车间和扶贫工厂,实现了794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

就业岗位送到家门口,使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便就业,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释放了一大批农村人力资源红利。2020年,中西部22省(区、市)扶贫车间数量达到3.3万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43.9万人。

公益性岗位托底

就业路上一个也不少

就业扶贫,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在劳务转移就业一批、创业带动就业一批、扶贫车间吸纳一批后,“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就业困难群体成了就业扶贫中最难啃下的“硬骨头”。如何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考验着各地人社部门的工作。

年纪大、技能低、家人需要照顾——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堵点,正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精准施策的“靶点”。

“我家里这样的情况,多亏有了公益性岗位扶贫,帮我安排了这份工作,真正给我们家解了大难题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区城陵矶村的贫困户易庆华乐呵呵地说。易庆华患有脊椎病,还有一个三级智力残疾的女儿和两个小孙女需要抚养。外出务工出不去,只能靠着在附近打点零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为托底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难”,岳阳楼区贯彻落实“扶贫造血”机制,分批开发了150多个公益性扶贫岗位,按岳阳市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如今,易庆华在村里做起了社区和道路保洁的工作,可以按月领工资。

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群体并非岳阳楼区一地的实践。2018年,人社部出台《打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方案》,鼓励各地统筹考虑乡村建设实际需要,开发农村保洁、治安、护路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

各地人社部门结合实际,按照政策和资金管理规定,围绕易地扶贫搬迁、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脱贫攻坚工程,就近就地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服务手段,多措并举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帮扶。

扩大开发种类,强化带贫效果。甘肃在原计划开发3万个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返岗滞留情况和防疫工作需要,再开发了2万个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巡查值守等临时性、季节性公益性岗位。河南将村级光伏扶贫电站80%以上收益用于开发公益性专项岗位,实现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湖北实施公益性岗位“倍增计划”,全省设置6.7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利用村级光伏扶贫收益设置7.7万个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业。

突出政策扶持,为就业困难群体密织保障网。安徽对在公益性岗位就业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贫困劳动者,给予岗位补贴;对岗位开发单位,给予就业奖励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补贴,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利用集体收益提高补贴标准。宁夏加大公益性岗位退岗人员后续扶持力度,对距享受补贴期满不足半年人员,及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对其中的高校毕业生,引导其参加基层项目、报考机关事业单位等;对退出公益性岗位后仍未实现就业的生活困难人员及家庭,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回眸脱贫攻坚这场大战大考,全国人社系统持续有力推进就业扶贫。一条条就业致富路在西域边陲、雪域高原、秦巴山区、陇原大地、云贵高原……徐徐铺开,广大贫困劳动力鼓足干劲、大步前行,用自己的双手甩掉穷帽子、干出好日子,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奔小康、奋进新时代!(记者 房立俊)

推荐访问:就业 脱贫 巡礼 攻坚 托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