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公文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3年关于就业的论文15篇(范文推荐)

2023年关于就业的论文15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10-13 18:20:35 浏览次数:

关于就业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专业建设;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产学研结合论文摘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探索中,以“索求第一、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就业的论文15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就业的论文15篇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

就业导向;专业建设;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产学研结合

论文摘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探索中,以“索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作为专业建设原则;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建设。通过20多年的办学实践。在培养禹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83年。办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走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搞好专业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建设.设置和调整专业

首先,树立“眼睛向下培养人才”建专业的指导思想。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和造就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急需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专业布局,促进专业建设。其次,以“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原则,谋求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坚持需求第一。就是要坚持围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适应高新技术转化、推广的需要来设置专业。适时调向,就是针对技术技能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变化,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主干辐射,就是以某一专业作为主干向外围辐射。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新专业。以点带面。就是支持重点专业建设。每个系重点支持建设1—2个专业,并且争创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台作建设专业

一是努力探索“订单式”及“后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华北冶金建安总公司、中旺集团、山西渝晋钢铁公司等几十家用人单位。在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入学时即签订了用人“订单”,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先是构筑了一个较高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设置了3—5个针对岗位群的专业课程模块,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订单”要求。除了“订单式”培养外,更多用人单位往往在学生培养的后期才能确定岗位需求的具体名额及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明确要求。因此学校也力求根据用人单位的“后订单”及时调整或改变后期专业教育计划,使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

二是产学研结合。推动专业建设。宏观上。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与十几个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采取校校联办、校企联办、校政(政府部门)合办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与天津城建学院联办了城市燃气与热力工程专业。该专业的学生第三年到天津城建学院与该学院的学生共同学习一年;之后,学校又与邯郸市环保局联办了环境监测专业,请第一线的环监专家授课。传授最先进的环监理论和技术技能;与邯郸市体育局联办社会体育专业。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一线辅导员。合作建设专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用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建校以来,邯钢、新兴铸管、太行水泥及一些中小企业先后资助学校发展建设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各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微观上,学校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构想。围绕专业建设。现已形成包括l4个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的研究实体(所、中心)、两个直属工厂和一个环境管理体系ISO认证中心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在“眼睛向下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要求“眼睛向上搞科研”。2000—2003年,学校教师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48篇。国外发表论文6篇,有4篇被SCI、EI检索收录;获得专利3项;承担省级以上课题l6项;15项科研成果产业化。“眼睛向上搞科研”不仅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建设

首先,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体现专业设置灵活多变、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等特点,在加强专业建设内涵方面,学校不断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各专业建立了“课内分散实践教学内容、集中设置实践课程、针对某一就业方向设置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面向职业证书考核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了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梯子型”结构,实践与理论课程内容一级一级逐步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和高度延展。

其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实训体系。学校先后建起了143处条件较好、设施先进、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各方面加大投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模拟仿真实训,使用计算机及商业应用软件包来模拟实际岗位,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第三,实施挂职顶岗、就业性实习。许多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有些专业的学生还实地参与实习单位某些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施工。

第四,注重技能培训,实施“双证书”制。学校十分重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接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在已开设的秘书、导游、美工、推销员、公共关系员、物业管理员、NIT等职业资格考试中,学校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已全员参加。

由于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始终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质量较好。近三年统计数据表明,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往届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平均为93.3%,绝大部分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企事业单位“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2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分析了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社会宏观、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提出了促进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4]李大.试论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7).

[5]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3

摘要: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形势。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位大学生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社会稳定。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和成因,指出要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一、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每年临近年底,新一轮的“应聘季”就开始了。源源不断的、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蜂拥而入全国各个城市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招聘场所,京津沪广等一线大城市更是拥挤不堪,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但是,深入了解一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虽然每个招聘场所都是热闹非凡,“你方唱罢我登场”,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不是大学生们花费了几千元做简历、经过日夜奔波劳苦投了上百份招聘单位,也没有找到一家令自己满意的单位,就是一些招聘单位对前来报名应聘的学生们条件苛刻,首先第一条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就让前来跃跃欲试的大学生们望而止步。

2013年高校毕业生遭遇了“史上最难就业年”,而2014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727万人,比2013年多出约27万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平息并且在一些层面进一步扩大,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减小,只能更大。笔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更多的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这是一件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事关每一位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全社会都应伸出友谊之手,帮助大学生们走出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从而使其今后的人生之路充满正能量。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分析

1、高校的快速发展、专业老化、教学内容脱节,导致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无法适应社会需求与供给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同步,社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总供给出现了很大的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同时适合大学生“口味”的工作岗位较少。由于我国有近14亿的人口,基数巨大,每年有2000万的新增劳动力,全国城镇每年只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大多数工作却是大学生们所不屑一顾的。因此,自然会出现一方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有许多工作岗位还得到偏远的山区招工,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二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每年所毕业的大学生由原来的145万猛增到727万,这的确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国就已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变化,对于全社会来说,是始料未及的。如果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脱节的情况下,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大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原因所造成的就业难问题。一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职业取向导致他们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低不成,高不就”,“宁愿京沪广一张床,不要二线城市一套房”的传说已被大学生们变为现实。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群众团体、大专院校、外资企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乡镇企业,选择排在后几位单位的人仅有7%;同时,选择回老家,尤其是回到小城镇、农村、“老少边穷”地区的只有3%。这说明,作为家长来说,传统的儒家思想构成的“精英情结”也非常严重,好不容易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上了4年,再回到老家农村工作,岂不让人笑掉大牙?因此,宁愿让孩子漂在“京沪广”,说起来是在一线城市工作,脸上很有光彩。其实孩子究竟在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得如何,的确是“剪不断,理还乱”。轰动一时的北京的“井下人”事例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二是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知识欠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缺乏社会各行各业对完成工作的基本要求。有的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不能完整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在应聘的考试场合,面红耳赤,言不达意,失去了对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三是一些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忽东忽西,目的性不强,定位不明确,脚踩两只或多只船,最后连上一只船的机会也没有了。

3、用人单位设置的苛刻条件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目前招工单位往往首先要求必须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或者是“低职高聘”,办公室的文员也都要有硕士学历。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工作经验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门槛。这种重经验轻学历或重学历轻实践严重脱离现实的招工方法给大学生与用人单位都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4、高校在自身发展中,如专业设置、教材老化、教师队伍不强等原因造成的问题。一些地方高校追求大而全,办学理念与办学方法严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导致开设的专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结构性的供需矛盾突出。还有一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重视不够,有的学校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构都没有设立,大学生无法在校内得到应有的就业指导。

5、社会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种种困难。大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档案就得返回户口所在地,由于近年来有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这就成了必须越过的一道坎。但是,在具体办起户籍、档案等手续来,实在不易。中央电视台曝光的一位在北京大学毕业后自己在中关村找到工作,先后耗时一年多时间,连续跑了8次河北省某县老家,都难以办到自己企业所需要的相关手续一事,让无数大学生扼腕感叹。正是这一道道有形的、无形的“网”,使许多大学生与自己所向往的工作失之交臂,留下遗憾。

以上分析足以说明,造成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着多种因素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只有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天津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中心和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世界难题,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没有一定增长不足以支撑就业,解决就业和培训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要想逐步解决高校大学毕业生面临的种种难题,就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与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尽最大可能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责任。在招聘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很少具备必要的求职知识与技巧,一些很小的、本来不应该发生的问题反而会成为功亏一篑的导火线问题。习近平同志不久前在与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交谈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成为每一所高校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抓出成效,选拔一批有意愿为大学生就业奉献自己光和热的教师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要深入研究本校毕业生的流向,研究他们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强化这部分学生的就业辅导,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还要“走出去,请进来”,及时、主动地与各类用人单位加强联系,积极引导他们到自己校园里来选拔可用之才。另外,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对孩子将来可能选择的工作岗位、地域以及其他因素,进行准确的分析,帮助大学生们从多个方面分析自己、分析需求,尽可能地“贴近地气“,从而有效地解决”供需矛盾“。

2、高校的责任。不解决好高校专业的配置、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想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与更新专业,设置最能代表时代特征、深深扎根在人民大众之中的学科,及时购置与更新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将那些已被社会淘汰的专业与课程及时“关闭”,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有及时补充正能量,接好地气,才能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3、政府部门的责任。一是要完善与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消除歧视,改革与简化户籍、人事、档案办理手续,真正为大学生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服务。二是要切实采取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奖励措施,鼓励他们到基层、到山区、到农村去,一定要将奖励措施落到实处。以上海某区为例,虽然也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在社区创业的相关法规。但是实施起来却极为不易,其中有一条就使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望而止步,这条规定是:“凡是在社区创业的大学生必须要在本社区辖区内租赁房屋。”能够符合此条规定者寥寥无几,奖励也就成了泡影。三是政府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培训机制与失业保障体制,及时帮助一部分尚未完成从学校走向社会角色转换的大学生调整思路,修正坐标,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同时,一定要珍惜经过多年培养的大学生人才,不能让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白白流失,要将一定时间内还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纳入社会救济体系,对他们实施必要的社会救济。

4、社会的责任。全社会都要来关心这些天之骄子,大家都来伸出友谊之手,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们。决不能让前文所讲的那位大学生一年多内为了办好自己的相关手续,前后跑了8趟老家的事例重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不让大学生们刚走出校门就遭受社会的冷遇,各方面都要尽可能公平地对待他们。以招聘企业为例,要根据岗位选拔员工,设立既实用又环保的招聘方案。只要本科生能做的,完全没有必要招来一位研究生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同理,只要是高职生、大专生就可以胜任的活,也没有必要招来一位本科生来完成此项工作。要知道,人才的浪费,是一种更大的浪费,同时还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工使用成本。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接受新鲜事物很强、很快,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好角色的转换。在他们步入企业大门后,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从厂纪、厂规、安全、技术、生活等各方面进行强化学习,很快就可以使其融入企业这个大家庭中。

对每一位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一次次地参加笔试、面试,都是一次次严峻的考验。“心胜则兴,心败则衰。”只有将自己的准备做得更好、更充分,才能从容面对新的、更大的挑战。要根据自己每一次的失败及时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短板”,尽可能地让对方看到自己的“长板”,从而使他们认可自己的这只“木桶”可以发挥最大的能量。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尽可能少走弯路。

有位名人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笔者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曾经有过许多次对学业的荒芜、考试没有下苦功的后悔与遗憾,但是深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心怀若谷,大胆实践,勇往直前,认真做好就业筹划,以优良的“情商与智商”面对每一份工作,面对每一位招聘者,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专业、能够让自己展开理想翅膀、奋勇拼搏的广阔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中青网.习近平赴天津考察,称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2013.4.14

[2]易明.期盼孩子们能工作得更好.北京纪事,2013(9)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4

摘要:

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职高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高职高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高职高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本科、研究生少很多。因此,高职高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高职高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高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高职高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高职高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高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高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67-69.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5

【摘要】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模式虽然已经转变为“三低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是,最新的人口统计显示,我国人口总量已达到13.7亿。庞大的人口总量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再次,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每年涌入城市的非农劳动力以及新增城市劳动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且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关键词】

就业;失业;就业政策;人口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就业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而且,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这些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希望在城市里某到职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次,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包括高校毕业生和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数量庞大,这些就业人口都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我国是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测量我国的失业率的,所以这个失业率不包括不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口,因此,现实中的失业率依然很高,就业形势很严峻。

(2)旧有的体制机制造成就业渠道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就业首选渠道是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剧增的情况下,旧有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了。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国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工资收入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工作无失业风险。所以这些观念导致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上述这些单位求职,以致于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失业、坐等就业。

(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与劳动者个体的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矛盾在结构性失业中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不够优化的。例如,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第三产业的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吸收就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些产业与提供的岗位需求与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相适应。例如,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一些制造业虽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但是,这个产业不能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等素质人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在这些工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从工厂的门卫到办公室经理基本上看不到大学毕业的高素质人员。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因为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不能够提供大量的适应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制造业只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知识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4)劳动力市场发展不成熟。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不仅要完善产品市场更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劳动市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中参与分配。而当前我国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都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分配中。要素市场中尤其是劳动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劳动就业模式没有充分建立、就业培训以及岗前培训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没有建立。从而导致市场在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作用大大减弱。

(5)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是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改革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一些旧有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只完整的存在于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而其他的私人企业个体户等经济单位则不能提供完全的社会保障。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就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就业人口在就业和择业上进行自由和公平选择。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在择业时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和国企等社会保障健全的单位。

二、造成我国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转型带来的阻碍因素。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既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单位,亦存在鼓励和发展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虽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职工福利待遇方面。这就造成劳动者在就业和择业时优先选择公有制行业,使得就业渠道狭窄,造成大量的的失业者。

(2)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绩,但是,若进一步分析这经济发展的结构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亟需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我国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的制造业重点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吸收的只是低廉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岗位只是简单、机械、重复的岗位。他们虽然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发挥作用。

(3)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在教育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就造成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不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与劳动需求不匹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之举。只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才能为就业市场的配套服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少就业人口的后顾之忧。

(2)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就业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靠劳动者素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增强。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以及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好的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大教育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只是改善劳动者自身的就业择业素质,要想使他们的素质发挥就需要社会提供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4)注重社会建设,为就业服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择业时,主动选择非公有制行业。

因此,要把就业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放在社会建设的优先位置。

参考文献:

[1]李仲生.中国的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海萍,张柯.中国劳动就业问题研究[J].云南:云南民族大学.2010

[3]赵晓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J].企业导报.2009(11):13

[4]赵履宽.再论劳动就业问题[J].人口研究.1981(4)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6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面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见识增长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特别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能力。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10,(01):9.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

就业导向;专业建设;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产学研结合

论文摘要: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的探索中,以“索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作为专业建设原则;以就业、创业为目标。积极与企业合作办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建设。通过20多年的办学实践。在培养禹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于1983年。办学20多年来,始终坚持走高职教育发展道路,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办学、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搞好专业建设等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以社会需求为宗旨.主动适应经济建设.设置和调整专业

首先,树立“眼睛向下培养人才”建专业的指导思想。学校始终坚持以“培养和造就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急需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为指导思想,不断完善专业布局,促进专业建设。其次,以“需求第一、适时调向、主干辐射、以点带面”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原则,谋求专业设置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坚持需求第一。就是要坚持围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发展,适应高新技术转化、推广的需要来设置专业。适时调向,就是针对技术技能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出现的新变化,根据社会对人才能力结构需求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主干辐射,就是以某一专业作为主干向外围辐射。衍生出与其相关的新专业。以点带面。就是支持重点专业建设。每个系重点支持建设1—2个专业,并且争创国家和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为其他专业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带动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以就业创业为目标.台作建设专业

一是努力探索“订单式”及“后订单式”培养模式“订单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学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华北冶金建安总公司、中旺集团、山西渝晋钢铁公司等几十家用人单位。在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入学时即签订了用人“订单”,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先是构筑了一个较高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平台,然后在平台上设置了3—5个针对岗位群的专业课程模块,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订单”要求。除了“订单式”培养外,更多用人单位往往在学生培养的后期才能确定岗位需求的具体名额及对学生技术技能的明确要求。因此学校也力求根据用人单位的“后订单”及时调整或改变后期专业教育计划,使学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

二是产学研结合。推动专业建设。宏观上。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学校与十几个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采取校校联办、校企联办、校政(政府部门)合办等多种形式合作建设专业。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就与天津城建学院联办了城市燃气与热力工程专业。该专业的学生第三年到天津城建学院与该学院的学生共同学习一年;之后,学校又与邯郸市环保局联办了环境监测专业,请第一线的环监专家授课。传授最先进的环监理论和技术技能;与邯郸市体育局联办社会体育专业。为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一线辅导员。合作建设专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就业的适用性、针对性,另一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建校以来,邯钢、新兴铸管、太行水泥及一些中小企业先后资助学校发展建设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各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微观上,学校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产学研一体化构想。围绕专业建设。现已形成包括l4个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的研究实体(所、中心)、两个直属工厂和一个环境管理体系ISO认证中心的校内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在“眼睛向下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要求“眼睛向上搞科研”。2000—2003年,学校教师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48篇。国外发表论文6篇,有4篇被SCI、EI检索收录;获得专利3项;承担省级以上课题l6项;15项科研成果产业化。“眼睛向上搞科研”不仅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建设的质量和科研水平,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质量。

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完善专业建设

首先,不断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体现专业设置灵活多变、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等特点,在加强专业建设内涵方面,学校不断修订教学计划,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各专业建立了“课内分散实践教学内容、集中设置实践课程、针对某一就业方向设置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面向职业证书考核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能力培养实现了从入学到毕业不断线。实践课程体系与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形成“梯子型”结构,实践与理论课程内容一级一级逐步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和高度延展。

其次,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实训体系。学校先后建起了143处条件较好、设施先进、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各方面加大投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模拟仿真实训,使用计算机及商业应用软件包来模拟实际岗位,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

第三,实施挂职顶岗、就业性实习。许多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相关单位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有些专业的学生还实地参与实习单位某些项目的设计、开发和施工。

第四,注重技能培训,实施“双证书”制。学校十分重视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接轨,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在已开设的秘书、导游、美工、推销员、公共关系员、物业管理员、NIT等职业资格考试中,学校相关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已全员参加。

由于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始终紧扣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使培养的学生适应性强,质量较好。近三年统计数据表明,应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达到90%以上,往届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平均为93.3%,绝大部分毕业生走上社会后成为企事业单位“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8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9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全国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不断进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出台了各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支持,高校也在不断地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制定的政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更不用说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者或者教师,构建出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才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就业指导课程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开设改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开设改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开设在晚上,很多学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时间去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且指导的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是针对毕业生的,因此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导方式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以及就业形势的原因,大多以商业性的内容为指导,比如面试应聘技巧、求职包装等,忽略了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再者,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极为不规范,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过于临时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讲授的课程重理论缺乏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批的就业指导辅导员也随之扩招,多渠道招聘的辅导员使得就业指导的质量和专业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决教师队伍素质的专业化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二、影响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主要因素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但是不成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生活环境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的经验不足,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也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对国家、对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比较大,经常处于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从,缺乏果断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具备以下特点的毕业生:

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所应聘单位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因此,有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示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的原则之一。第二,能够忠诚与企业。据调查显示,很多国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资源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宁可招聘能力差一点,但是具有忠诚心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员工。第三,具备敬业精神的专业的技术能力于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体现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质的高低,而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当今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对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

首先,明确新时期就业指导的理念,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很多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顶多算是出谋划策,而非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该弥补对大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建立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以国家的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最后,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入学习的总体教学计划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达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个高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必修课程,每个年级以不同的内容和重点有层次地递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2]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

[3]王玉江,颜彬,段善利,于德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0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出发,对改善就业难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教育形式转变,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本文从社会及政府、高校教育体制、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分析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及政府的影响

首先,社会及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和就业政策的管理上仍然不够完善。比如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机制方面还比较滞后,仍然存在着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和体制性障碍,从而制约了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我国,高校就业工作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归公安部门管理,人才市场归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部门在沟通协调方面经常存在各种问题,同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毕业生在跨地区就业时经常会遇到各种条件限制,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公正有序就业市场的建立。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市场规则不统一、秩序混乱导致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难以达成一致,既浪费成本又影响就业。

(二)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

当前,我国高校在教育体制上仍然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教育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同时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盲目性和趋同性,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够紧密甚至产生脱节现象,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第二,管理体制不合理。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与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滞后。一些高校忽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够迅速适应角色的转变,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用人单位的影响

当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和聘用上经常存在重学历、重经验和轻诚信等情况,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存在一定的障碍,进而引发毕业生就业难。一是经验障碍,许多用人单位为快速创造价值,拒绝录用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二是人才高消费。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盲目追求高学历,追求人才高消费,从而造成人才浪费,也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依托和暗箱操作等行为,影响就业竞争中的公平性和大学生的诚信度,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过于传统、陈旧,存在就业观念误区。首先,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工作中经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其次,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有些大学生对自身能力没有正确的评价,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导致在就业时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这些情况会对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还有的大学生存在盲目攀比和观望等待的态度,一味寻求好地方、大企业,最终错过就业就会。再次,诚信问题是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弄虚作假,一方面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

二、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就业政策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同时要深化人事、劳动、户籍、档案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制定灵活的就业政策,促进毕业生合理流动。对未就业或失业的毕业生,政府应建立相应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机制和培训机制,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救济及服务。同时,高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及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知识和能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将就业指导融入到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推进素质教育,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增强社会竞争力。因此,大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满足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高标准人才的要求。高校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社会发展方向和人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为社会培养符合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而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和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思路。

(三)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转变传统的经验论、学历论,消除就业歧视现象。用人单位应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长远效益出发,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树立长远规划,同时要在竞争中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观。这样,企业在竞争中能合理选用不同层次的人才,杜绝学历高消费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和浪费。因此,科学合理的用人政策为企业和毕业生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平台,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既有利于用人单位选择到理想的人才,又能帮助毕业生选择理想的工作。因此,完善用人单位用人政策对完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树立正确就业观,强化综合素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毕业生要调整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突破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首先,高校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要在知识、能力和人格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满足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其次,大学生要积极调整心态,准确判断就业形势,对自身合理定位。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要过分苛求地域及薪资待遇。同时,高校及政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观念,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既解决了学生自身就业问题,也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高校、社会、政府及大学生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1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

一、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制度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顺应广大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这也使得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就业竞争的激烈,全国很多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越来越重视,不断进行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设立,地方政府部门也都出台了各种规范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虽然有政策的支持,高校也在不断地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很多高校尚未真正落实学校制定的政策,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只是流于表面的形式,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指导,更不用说构建科学规范的就业指导课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通过专业的就业指导者或者教师,构建出具有创新理念的课程,才能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对就业指导课程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上课时间,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很多高校并未将就业指导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对该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学校对开设改课程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开设改课程的随意性较大,比如,开设在晚上,很多学生晚上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时间去上就业指导课,而且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第二,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缺乏系统性,且指导的方式单一。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是针对毕业生的,因此课程体系没有做到全程性。在指导方式的选择上,由于课程内容以及就业形势的原因,大多以商业性的内容为指导,比如面试应聘技巧、求职包装等,忽略了学生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再者,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极为不规范,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存在,过于临时和零散。

第三,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讲授的课程重理论缺乏实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批批的就业指导辅导员也随之扩招,多渠道招聘的辅导员使得就业指导的质量和专业性失去了保障,因此,解决教师队伍素质的专业化是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最大的难题。

二、影响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构建的主要因素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新时期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方面显示出更加成熟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幼稚和不成熟的心理特点。首先,新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较强但是不成熟。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学的生活环境为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他们的世界观尚未成熟和定型,因此,大学生对社会的经验不足,也缺乏对自己客观的认识。其次,新时期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但是思维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再次,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可以体验丰富的生活,也会产生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对国家、对朋友的感情等,但是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波动比较大,经常处于矛盾中不能自拔。最后,大学生具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但是缺乏长久的稳定性和平衡性,容易盲从,缺乏果断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也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方向。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新时期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一方面要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求职的过程中有的放矢,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一般来讲,用人单位比较青睐具备以下特点的毕业生:

第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认同所应聘单位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支柱,只有员工认同了企业的文化,才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因此,有的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会直接表示认同企业文化是招聘的原则之一。第二,能够忠诚与企业。据调查显示,很多国企,外企以及民企的人力资源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宁可招聘能力差一点,但是具有忠诚心的员工,也不愿意招聘具有高能力但朝三暮四的员工。第三,具备敬业精神的专业的技术能力于职业素养。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体现的是人的情商和心理素质的高低,而专业技能主要是考查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大学生要想在当今的就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重视对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对策

首先,明确新时期就业指导的理念,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很多高校目前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顶多算是出谋划策,而非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生存技能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构建中,应该弥补对大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帮助大学生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其次,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应该建立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提供实践的平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要以国家的就业指导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联合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最后,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课程归入学习的总体教学计划之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求以及达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新时期我国高校应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各个高校的总体教学计划中,开设为必修课程,每个年级以不同的内容和重点有层次地递进,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这是每一位从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2]程绪彪.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

[3]王玉江,颜彬,段善利,于德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2

摘要:

各大院校也都在积极努力地寻找各种途径,来解决高校学生就业的难题。庞大的就业群体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如何看待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系统地研究出缓解高职生就业对策,成了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

高职高专;就业能力;毕业生

1、就业的主要问题

1.1、高职高专生的学历问题

在一个20XX年的招聘市场调研中发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毕业生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当用人单位得知应聘者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时候,他们回答一般高职高专生是不会被录用的,但如果是特别优秀的话,会加以考虑。但工资会比本科、研究生少很多。因此,高职高专的学历问题是其就业问题中的一个硬伤。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则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1.2、学校课程设置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水平远不能达到进入企业或相关行业的水平。除学生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形成准确对接。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率,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3、学生求职相关技能的问题

学生在简历制作、招聘会临场发挥等方面欠缺正规的培训。简历是大学生成功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但是很多高校对此并没有一个系统而专业的指导。用人单位希望看到简洁、明了的简历,而大部分学生的简历杂乱无章,因此很可能在简历这一关就会被卡掉。在真正的面试环节中,由于学生没有受过很系统的训练,都会特别紧张,严重的甚至会存在发抖、忘词等现象,在最重要的面试环节很有可能因此而被淘汰。因此学生的求职相关技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1.4、思想的禁锢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力,其作用非常重要,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其就业出口甚至会高于很多本科院校。但是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就代表着学习差、能力差,身份比本科生、研究生低一等。另外,在很多用人单位过于看重学历,往往把学历排在第一位,能力技能排在第二位,有的用人单位因为应聘者是高学历的求职者,不管该求职者是不是他们所缺少的人才,都会被招收。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传统思想以及社会导向的束缚,最终形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2、应对策略

2.1、解放思想,改变观念

人们应该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考上高职高专院校就意味着二等教育、次等教育。国家要从大方向上,端正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导向作用。高专院校应经常联系对社会有杰出贡献的校友,定期回访母校,并做一些讲座,增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信心。从根本上告诉大家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有着辉煌的未来。国家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20XX年已经实行了部分学生自主招生的政策,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一项政策,它使得更多人才能够进入我国各个领域,形成了一股非常强大的生产力。

高职高专院校还要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心理的指导,最终达到学生择业心态自我调整的目的。我国正在尝试把大学生就业纳入到人才市场,形成大学生毕业时集中就业,毕业后分散就业,就业后再就业调整等动态化的就业格局。因此,就业指导应侧重转变大学生的依赖思想,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落后观念。

在大学生就业阶段,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监管,在这一环节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近些年,大学生因就业难而出现轻生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高校也有一定责任。因此,要打造一支强大的心理疏导团队,定期对学校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与关注。如果学生有心理问题,心理团队应进行整体协商,研讨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

2.2、完善课程设置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中有许多院校因循规守旧,不能从过去的辉煌中走出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造成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的严重问题。这已经引起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视。在课程设置中,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关系,与就业岗位紧密结合,最终达到毕业时能有业可择。

第一,要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订单式培养的运营机制,高职高专所面临就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与就业严重脱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理念陈旧,注重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联系不紧密,往往在工作所之外还要做相关的工作培训,这样无论对企业、学生还是高专院校都是十分不利的。只有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合作等形式做充分的研究,方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第二,在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继续推行以“实习促就业”的政策方针,这需要学校与实习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2.3、提升毕业生职业技能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不乏优秀的人才,他们有很多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技能大赛中获得很多奖项,有些甚至是在国家级的比赛中荣获大奖,这无疑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在招聘会现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出现发抖、口吃等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学生最终录取的成绩,有的甚至会因此而遭到淘汰。这种情况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构成的,但是无疑,学校负有更重要的责任。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更加在意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然而对就业指导、模拟面试课程就显得过于松懈。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首先要教会学生简历制作的重点,并且从用人单位的角度,为学生讲述用人单位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简历。在简历制作过程中,一定不要出现杂乱冗长的文字,这是用人单位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在简历的写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标题、照片、个人基本信息、实践经历、所获奖项等层次,按照精简的语言排列到一张A4纸上,最终达到不注水、不浮夸的效果,使简历真正成为毕业生最重要的一个名片。

学生在实习面试或就业面试中,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紧张的情绪,那么在模拟面试课程中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在理论课中,一定要告诉他们自我介绍的方法,多数同学都是在一遍一遍地看自己的稿件,然后在背。但是这种情况,在紧张高压的实际面试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忘词的现象,这样会导致自己的综合排名下降。在这段讲解中,可以告诉同学们,可以分块地排列自己的各方面介绍。

首先可以讲述自己的基本信息,然后介绍自己的个人基本技能,最后介绍对贵单位的展望。大概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介绍。那么最大的好处就是即便忘词了,也可以按照既定的要求进行描述。因此,在实际的就业面试等技能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非常重要的,在更多时候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一定要格外重视这一环节。

3、结语

在就业问题上,我们一定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努力引导社会就业价值取向朝正确方向发展,坚持校企结合的重要方针,不断完善学校的课程建设,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相信他们在职场最终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困境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19-23.

[2]陈岩.新加坡管理学院办学的成功经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57.

[3]卢晓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对策和问题[J].机械职业教育,2001(10):34-35.

[4]杨国祥.高校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镇江高专学报,2005(3):3-6.

[5]蓝燕.加强高职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提升就业能力[J].镇江高专学报,2005(4):67-69.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3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和实践研究,分析了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从社会宏观、学校以及学生自身提出了促进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

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舞蹈专业的办学规模而不断扩大,随着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多舞蹈专业毕业生,他们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一系列问题,是社会、学校以及舞蹈专业大学生自身不可回避的。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我院实际情况来看,根据舞蹈表演、舞蹈学、舞蹈编导、艺术教育等不同专业大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进入文艺团体。表演专业的学生通常身体素质和专业仅能都很好,外在形象较好,可以从事相关表演工作。我院在扩招以前,学科建设和培养目标都不完善、较单一毕业生很大比例都在从事该类工作。

第二,从事教育工作。该类学生通常为舞蹈学专业理论成绩较好的学生。教育岗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学生的外在形象要求相应的比较低一些,但由于学生选择教育行业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教师的难度。

第三,编导专业社会需求量相对其它专业较少,通常有较大面积的改行或者该专业的现象。

第四,艺术教育专业,是一个有较大就业空间的新增专业,主要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的要求培养,专业辐射面较广,但是不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能。

第五,继续深造。由于就业面广度的限制,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或通过其他途径继续深造,这方面主要对学生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且由于我国现在对考取硕士学位的要求较为严格,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阻力。

第六,自主创业。由于舞蹈专业的局限性,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国民文化层次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中、小学美育教育的普及,将为舞蹈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预计几年后我院自主创业的人数将大大增加。

第七,转向其他行业发展。有一些舞蹈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转行。这些人会通过各种关系作一些其他行业的工作,如参军入伍、进入事业单位、企业做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或考取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等等。

二、舞蹈专业大学生就业特点分析

通过结合实际工作,我们抽样问卷调查了我院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并结合文献研究,对当前舞蹈专业学生就业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学历因素淡化、性别差异突出。

由于舞蹈类专业多为应用型的专业,就本、专科阶段而言,人才的选拔特点与文史理工类专业“学历越高就业率越高,学历越低就业率越低”的特点不太一致。用人单位在用人的标准上主要还是注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在部分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率甚至高于本科学生,除了学生的就业期望有所差别外,也与舞蹈类的专科毕业生有着较为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不无相关。总体来说,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与专科学历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差别不大。

在此次调查中显示:女性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男性毕业生。但是从签约率上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难于男性毕业生。另外根据其他相关研究也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性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3.2%,女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比男毕业生低9.5%。由统计结果反映出:在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男性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和就业率相对比女性毕业生占优势。女生的就业呈现就业率低,就业质量低于男生的特点。

(二)就业思想理性、就业目标明确。

在针对舞蹈类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就业准备、就业地域选择等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四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在大三就确它了自己的目标,即希望通过考研等方式继续深造,以提升自己的就业筹码和专业素养;90%以上的毕业生有过较为正式的实习经历,并且大部分表示实习的经历对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以往的学生通常是读大三以后才会考虑这些问题。在大部分学生看来,考上大学不是终点,自己的人生发展才刚刚起步,表现出了较强的自我规划意识。同时,大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呈现出更加务实化的倾向,许多毕业生在大一、大二就开始在媒体的相关行业如电视台、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平面媒体或广告策划公司实习。到大四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快速上手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对口程度低、就业选择多样化。

从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部分毕业生更多关注的是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就业能否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多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时越来越不强求所从事的职业是否专业对口。在对被调查毕业生问及在确定工作单位首要考虑的因素时,选择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的占50%以上;选择是否能提供好的工资水平及福利的占40%以上;仅有20%不到的毕业生择业时强调专业必须对口。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只要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关即可,甚至只要能就业即可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接受态度理性和务实。

三、提高舞蹈专业就业率手段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怎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让更多的学生能找到工作,是我们学校和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一)宏观层次:为学生就业提供坚实后盾。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政府和社会要重视艺术、舞蹈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并采取一定措施,这主要可通过如下两方面执行。

一方面,制定相关就业政策,保障弱势学生利益。立法部门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就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立法中强化对有关问题的规范力度或者针对毕业生就业专项立法,比如要配合立法机关做好加强有关毕业生就业的立法工作。我国现有的就业政策和立法在内容上比较全面,但如果将这些规范或政策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分析,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现行法规的盲区和误区,查缺堵漏,配合有关立法机关制定操作性更强的就业法案。从而更好解决舞蹈类毕业生中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帮助和扶持舞蹈专业学生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广阔就业平台。目前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已成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途径,而以商务服务业、休闲娱乐软件产业、动漫业、影视广播产业、文化艺术业、传媒产业和研发设计产业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舞蹈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佳去处。我们应当进一步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发挥出来。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的方式,来为舞蹈类学生的就业提供良好平台。

(二)学校层次:调整工作重心保障学生就业。

从学校来看,应多方面出发,保障学生就业。

首先,学校要正确对待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当前对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问题,在一定的程度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应该做出如下调整。其一招生和就业并重。在扩招的前提下,学校的重点工作不仅仅应该围绕招生来制定计划,安排工作,也应该把学生的就业问题纳入整体布局;其二是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平时可以加强有关就业课程的指导,并在学生临毕业前强化指导;其三是将舞蹈专业学生就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当做工作目标之一,提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以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这些观念的转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培养就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次,教学改革应以就业适应为依据。当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强调要尽量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重视基础学科;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三是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强调教学效率的提高。这样的方式忽略了对就业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实践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从育人目标上确认重视培养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在安排舞蹈课程和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时,还应该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舞蹈基础理论和舞蹈实践的结合,并注意锻炼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并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也应该充分考虑今后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此外,教学计划中应该强化社会实践环节。在校期间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几乎是众多学生的一致意见。为了加强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环节,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社会实践课,并安排一定的学分,列入对学生的考核指标;第二,学生工作中应适当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利用假期组织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三,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组织与指导,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提高实习的实效性。

(三)学生角度: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从学生自身来说,也应该为就业问题早考虑,早打算。

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独立的创业能力。毕业生要明确发展方向,摆正自己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积极地面对就业。舞蹈类大学生的专业比较小众。所以更加需要服从社会需求,调整就业期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毕业生应全面客观地给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不单纯地追求既得利益,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在校期间,舞蹈类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利用就业指导机构,做出专业职业规划。对于本科学生来说,在大一、大二阶段,可通过学校帮助,了解专业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倾向;在大三、大四阶段,可逐步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学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

总之,社会各界包括学生自身都要本着负责的态度,为舞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周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沟通和交流,打破原有的各自封闭状态,尽量控制人才市场;在学科设置、专业理论上互取长短;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就业观念。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舞蹈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莉,李晓红.高校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5,(05).

[2]汤娟,向炯.形体舞蹈选修课与大学生气质的培养[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3]潘滨.高校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4]李大.试论舞蹈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7).

[5]张金英.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与舞蹈艺术的教育功能[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5).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4

【摘要】

在全国毕业生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加大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店创业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解决就业压力的有一个途径。本文立足于大学生网店创业的这一现象,分析大学生网店创业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网店创业;创业政策;创业平台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创历史新高,有680万人,再加上往届遗留下来的大量已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20XX年的就业形势异常艰巨。各地方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出台了许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优惠政策。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发展呈井喷势态,网民增长较快,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而商务交易类应用的快速增长,使得络应用更加丰富,经济带动价值更高。其中,网上支付用户年增幅80.9%,在所有应用中排名第一,旅游预订、网络炒股、网上银行和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分别增长了77.9%、67.0%、62.3%和45.9%。据淘宝网数据显示,2009年的网上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同比翻番,占国内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2%;2010年网购额达5231亿元较2009年实现翻番增长,网购市场交易额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提升至3.3%;2011年网购额达6100.8亿元;预计3年内网上交易总额将超万亿元,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提高至6%。

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应用正显出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的显著趋势。但是和美国相比,民在互联网应用结构上仍存在较大差异:美国互联网在网络消费指数上得分几乎是中国的三倍。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我们中国的网络消费增长还有更大的空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是可行的。

一、大学生以网店创业带动就业的优势分析

1、创业环境非常有利

民数已经达到5.38亿,网购交易额已达到7849亿元。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政府也不断加大对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了网购市场规范性的提升推动了网络购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现在很多大学生选择网上开店创业,也得到了学校以及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大大的增强了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也具有积极影响,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促进毕业生就业和拉动经济等也都具有较大影响。

可见,无论是行业发展前景、国家政策、学校家长支持力度等各方面,都为大学生的创业营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大环境。

2、网店门槛较低,易于操作

开网店的前期投入并不大,首先只要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硬件条件就可行了,其次网店是虚拟的不存在水费、电费和店铺租赁费用等费用的支出,第三网店开店本身是免费的,电子商务模式目前是最先进的营销模式,按订单组织货品,收款发货,几平不存在任何风险。

网上开店基本不受时间和场所这些因素的限制,给大学生创业者一个很自由的经营空间。网店的开设是在已有的平台上进行经营,由平台运营者来维护网站的正常运作,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停地运作。网上开店也不存在经营场所的限制,网店是虚拟的,只要创业者有足够的商品,可以摆上成千上万种商品,而无需考虑营业面积的问题。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具有文化水平较高,对新生事物有较强接受力的特点。特别是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已经对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以及一般的操作流程比较熟悉,思维也较灵活。这为开网店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3、积累经验,为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在校大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工作和社会经验,而用人单位往往最看重这一点,所以说社会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就业条件。对于大学生网上开店来说,从进货到营销,再到成本核算、完成交易,每个步骤都能使学生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用于实践,这将为同学们积累大量的工作和社会经验。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大学生开设网店的建议

1、选择一个好的经营平台是成功的开始。

同学们不能盲目地建立自己的商品销售网站。建立自己的网站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还需要懂得一定的网络技术,而且经营过程中的宣传推广成本也非常高。同学们可以选择入驻大型运营平台,如淘宝网、网易商城、新浪商城、易趣网等,这一模式的优势是人气很旺,也不需要很多前期投入,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我们本学院的同学大约90%使用淘宝网购物平台,淘宝网在国内C2C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高于80%,里面网店经营配套的系统软件也很多。

2、货源是成功的关键

货源是个重要问题,很多同学难以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这成为了创业网店开设过程中最大的麻烦。货源可以由以下几个渠道解决:①进入当地的批发市场,从中寻找到自己满意的货源;②直接从厂家进货,可以拿到更低的价格,更具有竞争力;③寻找当地的实体企业,为其做网络代理商;④在淘宝网中寻找网络代销货源;⑤通过自己的亲戚朋友帮忙,寻找到一些市场上不足的紧俏商品;⑥利用自己的创意,自己动手制作个性化商品。

3、服务是成功的保障

作为店主而言,如果将网店做为自己的一番事业,哪么做好网店服务,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是网店成功的保障。网民对网店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挑剔的,除了货品本身外,还希望网店做得美观漂亮。第一印象对于我们的认知还是十分重要的,在网店中商品的所有信息都是通过眼球来获得,所以在美观上下一些功夫是店铺兴旺的制胜法宝。

解决好物流配送问题也是我们网店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和实体店铺比较,网络店铺不可避免要更多地运用到物流系统。无论在商品的采购过程还是零售过程中,好的物流伙伴都能为自己的业务开展提供很好的保障。作为商家更加应该主动和快递公司搞好关系,通过与快递公司的合作降低单件商品的物流费用,同时增加自己的销售量,最终达到和快递公司共赢的目的。消费者对一个卖家商品的评价往往不仅指商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所选用快递公司的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总之,大学生选择网店创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也迫使大学生们去找到新的就业方式和途径,最终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目前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网络的熟悉和知识的掌握,使的网店创业形式更适合他们。大学生开网店,只要在行动中慢慢积累经验,注重实践,找到好的渠道和方式,就会取得创业成功。

关于就业的论文篇15

摘要: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其中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其就业压力则更为突出,贫困大学生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面对着就业竞争的加剧,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也日益突出,贫困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十分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就业政策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条件难以支付学费及生活费用的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经济来源不稳定,按其贫困程度分为特困生和困难生。当前,由于国家政策的实施和高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入学和在校学习已经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相关调查显示,就业是在校大学生最为困扰的一件事情,贫困大学生要比普通大学生更加忧虑和担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每年有将近百万的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岗位偏差,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间上比较滞后,签约率偏低。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因此更倾向于分担家庭重担,为家庭出一份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大学毕业后选择了直接就业,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应届贫困毕业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毕业生。同时在就业地区的选择和职业的选取上,功利主义色彩表现明显,他们往往不愿到基层单位、经济发展一般或较落后地区,而是倾心于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时由于本身经济状况的局限,所以更倾向于工作、收入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因此,和普通大学毕业生相比,贫困大学毕业生就出现了上述就业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据统计,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80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20XX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由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国有企业改革,社会新增劳动力显着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因此,我国的就业压力空前大,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

(二)综合素质较弱

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在音乐、体育、美术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一点是不应否认的。

同时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其家长也不太可能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见识增长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养。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集中精力学,他们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狭窄,只是读一些专业课以及相关书籍,不太愿意参加社团活动,失去了许多锻炼的机会,致使其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同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中不少人往往会降低食宿标准,导致了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偏差等现象的发生。

(三)社会资源缺乏

社会资源往往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还没走出校门或者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其家庭状况和学生自身的人际交往关系往往决定着他们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状况,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家庭背景,让他们的家庭在其就业过程中发挥一些送礼、走关系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由于经济实力薄弱和由此产生的自卑心里,造成他们往往性格内向,不愿和不擅于与他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师、同学的帮助。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我们应从政府、社会环境和个人三方面入手,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应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毕业生择业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着毕业大学生的岗位选择和职业倾向。因此,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以便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顺利进行。近年来,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环境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对贫困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形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存在着误区,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国家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分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状况和形势,找到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潜在原因。然后,制定、出台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科学理解和认识。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义务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培训,就业推荐等服务,降低其就业成本。

(二)优化社会就业环境

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门组织的劳动力市场,有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人才市场,有各高等院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市场,也有许多私企性质的就业中介机构。虽然包含的职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但并没有形成政府主导下各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规范管理的市场氛围,各个就业市场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分散经营缺乏沟通和互动。

特别是有些私人创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没有可靠的行业信誉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荐毕业生的幌子,以盈利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业市场秩序被严重扰乱,良好的就业环境被破坏,对大学毕业生,特别是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为此,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和谐规范的就业氛围,使贫困大学生在公平合理的环境下参加工作,实现充分就业。

(三)贫困大学生提高自身实力

改变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需要贫困大学生本身提高综合能力。在招聘时,招聘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业成绩和专业素养,还会考察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人单位往往青睐社会活动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并且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抓住机会,努力适应社会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坚持不懈,从而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充分就业,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2):108-109.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业战,中国大学生就业[J],2010,(01):9.

推荐访问:就业 论文 关于就业的论文1000字 关于就业的论文题目 关于就业的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就业的论文800字 关于就业的论文2000字 关于就业的论文1000 关于就业的论文3000字 关于就业的论文1500字 关于就业的论文摘要 关于就业的论文题目30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