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教师《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后感 《语文教育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董蓓菲教授所撰写的反映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的书籍,分别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三个方面阐述了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重点阐述在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如何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一线语文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分析和研究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探讨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更加认识到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的重要和所肩负的责任,懂得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但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第三章、第八章。
第三章语文学习的制约因素告诉我们,要想让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起到一定的作用,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首先,清楚地向学生说明每一项要求以及禁止的行为;其次,要在学生身上发现你想看到的,而不是寻找你不想看到的;再次,学生按要求做时,要经常给予适当地肯定,对学生个别行为要私下反馈;最后,给予学生反馈的频率要有变化。虽说,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会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予以鼓励,但每次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教师笼统模糊的表扬,会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董老师书中所说的鼓励学生的四个步骤,就会让学生十分清楚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怎么努力,从而老师及时给予具体有效的鼓励。
同时,书中指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一定的情感,能激发起
一定的意志行动。”因此,让情感进入课堂则是我们教学中不懈追求的教与学的境界。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借助激情的语言、优美的动作、可亲的举止,去感染学生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小组互动等形式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情感变成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需求。
另外,书中的“全语文教育”更强调语言的使用性。尤其是作文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意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才更有意义。因此,最开始学生学写作文时,我们善意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作文结构,反而让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本书第八章说到,写作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点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思维和表达两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忽视的因素,即”转化”。学生作文水平之所以难以提高,作文训练之所以难见成效,关键就在于我们忽视了作文进程中的心理转化过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发展。他们最想说什么,就可以写什么,不必过于拘泥于各种形式。同时,注重每篇作文写作过程中,第一次作文内容的构思以及第二次学生对作文内容进行文字表达和修改。这样一来,在老师不断的帮助、肯定下,学生表达的空间就更大、更自由,写作水平也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步提升。
总之,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心理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经常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尽可能在课堂里给学生营造一种更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聆听、体会他们的想法,逐步提升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的能力,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