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走进西安市新城区西一路街道红会巷1号院,入目是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亮丽如新的楼房外墙,伴着阵阵花香飘来乘凉居民的欢声笑语。
以前,这里也曾“老态龙钟”:路面坑洼不平,车辆乱停乱放,污水管道漏水,交错盘杂的电线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半空。
“得益于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工程,百姓不花一分钱,就让我们小区变得既好看又好住。”红会巷1号院家委会副主任王菊花的话透着浓浓的幸福。
老小区焕新颜的背后,是西一路街道党工委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持续发力。
西一路街道地处西安市中心城区,基础设施陈旧、老旧院落多,流动人口和老年人多,各种矛盾纠葛错综复杂。“各治理要素之间联系千丝万缕、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类似于自然界的生态圈。”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宇楠说,参考自然界生态体系,西一路街道提出了“红领生态圈”理念。
近年来,西一路街道党工委聚焦“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构建“红领生态圈”,形成党组织领导、多主体共治、多平台参与、多机制协同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生态体系,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设置“长安格” 服务更精准
最近,兴盛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静格外忙碌。为做好社区居民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她总是早出晚归,有时都顾不上吃饭。日常走访工作也不能松懈,一有时间就“扎进”小区,排查治安矛盾,检查安全卫生,及时更新“彩虹”网格档案。
“作为一名网格员,就要把群众当亲人,真心实意帮群众解决问题。”李静说。自2019年任网格员以来,她徒手搬过倾斜的井盖,帮人看过家门,也救助过突发心脏病的大爷,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成了大家常常念叨的“好女子(陕西话,好闺女)”。
为做到底数清、措施准、服务优,西一路街道借鉴古长安里坊智慧,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将所属的8个社区划分为81个网格,并命名为“长安格”。同时,实施“彩虹网格管理法”,根据网格员采集的信息,将居民分为孤寡、空巢、贫困、残疾、管控、军烈属、一般户7个类别,依次用赤、橙、黄、绿、靛、蓝、紫7种颜色在社区民情图内进行标注,分类施策,精准服务。
在西一路街道,像李静这样的网格员还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尚德街坊”。“把网格员称为‘尚德街坊’,是立足于群众认同,意在营造‘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共享幸福’的氛围。”西一路街道综治网格中心主任张瑛说。
为建强“尚德街坊”网格员队伍,西一路街道按照“减前台,增后台”的改革思路,定期举办“全科受理”擂台赛,培养“全科”网格服务人员。社区每天留一人值班“全科”受理服务事项,其他工作人员全部下院子进小区。
“有事就给网格员打电话,记不住电话就到小区溜达,一会儿就能碰上。”家住京西大厦家属院的锁情芝阿姨说,家属院的天然气管道安装,就是向网格员反映后,社区、街道与相关单位协调解决的。“以前用煤气罐,好几次面条刚下锅就没气了,愁得很。现在通了天然气,做饭痛痛快快,也安全得多。”锁阿姨掩不住高兴,非要拉记者到她家厨房看看。
“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结、梦在格中圆”,“长安格”是温暖网格,也是智慧网格。2020年,西一路街道成立了街道综合治理网格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可定位网格员、随时视频连线,也可以实现指挥调度、联动处理等功能。依托综治网格中心、“西一路先锋在线”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群众遇到困难或问题,可以通过扫码反馈、群呼叫等形式“随手拍、随时提、随地报”。目前,综治网格中心线上线下均已实现实体化运行,累计上报各类案件5000余条,办结率100%。
构建“共同体” 聚合大资源
“这个暑假,社区帮你带娃!”
在兴乐社区,西一路街道和西安市图书馆合作的微型图书馆里,孩子们可以写作业,也可以借阅图书;
在西三路社区,由社区与西安市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打造的儿童服务站里,小朋友可以读绘本、学画画;
……
这只是西一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共驻共建,构建美好生活共同体的缩影。
因着地理位置,西一路街道2.56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驻有省、市、区三级政府及金融、商业、通讯等3000余家单位和机构。由于有些单位“沉睡”不动,有的单位有想法却没平台,导致基层治理中难见其身影。
如何盘活辖区有利资源,破解治理主体单一、服务供给不足等难题?西一路街道坚持街区共治、多元参与(区域化党建)理念,通过建机制、搭平台、立项目,引导政府职能部门、群团组织、驻地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从“事不关己”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新民社区通济坊党建文化示范街火了。这条长约100米的示范街,以“信仰之光照亮逐梦之路”为主题,将通济坊的基本情况、历史脉络和红色故事,通过绘画生动再现。
“在建设示范街前,社区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听取民意,挖掘了不少红色故事。”新民社区第一书记刘少波说,陕西科技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在提供素材、绘画设计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期间,两个单位的讲解员和志愿者会不定期来这里,为社区居民、附近学生、参观游客讲“小巷党课”。
在兴乐社区红领生态坊,一间挂着“乐修匠”门牌的房间格外显眼。屋内摆着各种维修工具,墙上贴着维修项目信息,时不时有电话打来下维修订单。
西一路街道一些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居民家里的“修修补补”成了难题。开展共建后,一支由街道驻地单位后勤人员组成的“乐修匠”服务队诞生了。服务队对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实行免费或优惠,其他家庭按照低于市场价的“乐修匠”价目表收费。
“打个电话就来,技术好、费用低。”如今,社区居民都知道,家里有东西要维修就找“乐修匠”。目前这支服务队已有50余人。
“乐修匠”是兴乐社区红领生态坊的一个区域。作为“红领生态圈”的实体化平台,红领生态坊还有和新城区委党校共建的红色党建文化长廊、与新城区残联联合打造的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以及和新城区扶贫办共同创办的扶贫超市等。“我们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治理,让一个个资源聚合成‘大资源’,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兴乐社区党委书记李玉梅说。
拓展“朋友圈” 搭台巧借力
“我会扫健康码了。昨天去电信局办事,一下就扫过了”“这是我的抖音号,大家也给我点个小心心吧”……每到周末,广场社区的“菜鸟学堂”上,总能听到大爷大妈们讲着网络热词,说着学习成果。
广场社区,老年人口密度大,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事物融入社会生活,老年人碰到诸多不便。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要靠“一码通”进出通行,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寸步难行”,对智能设备的学习使用需求十分迫切。
民有所呼,我有所行。社区立即组织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老年人学得慢,经常要一对一、手把手地教,需要大量师资。”广场社区党委书记刘宏说,为找到更多老师,社区尝试设立“菜鸟学堂”项目,招募志愿者。
“小惠同学”、西安交大扬帆社……去年7月“菜鸟学堂”开课以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项目,培训课程也越来越专业、灵活。“基本上年轻人玩什么,我们就学什么,再也不担心自己‘OUT’了。”许多“银龄”学员开心地说。
基层治理事项千头万绪、诉求多元多样,当精力有限、资源不足时,西一路街道党工委带头并鼓励各社区“筑巢引凤”、搭台借力,将“朋友圈”拓展到辖区以外。
街道层面积极打造专业化指导平台,成立社会治理研习基地,邀请党建、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善治专家库”,定期研究社区治理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前不久,经过路演,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西一路街道办事处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为兴乐社区的“尚善学院”策划学习方案。“社区需要我们的知识,我们需要社区的平台,双方一拍即合。”陕西师范大学课外辅导员于亮说,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新开发的编程、调研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按照“设在街道、用在社区”的原则,西一路街道联合陕西省慈善协会,设立尚善社区公益基金,打造社会化支持平台。爱心商户每产生一笔消费,收入就会通过支付宝提取一分钱或一角钱存入基金,用于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推动公益成为一种习惯。基金已帮助5户居民开展了“美居工程”,帮100多人完成微心愿。
家住兴乐社区的崔阿姨,因爱人去世、儿子患病,生活困难,住的老房子二十几年没有装修过,“一进屋黑嘛咕咚”。经“美居工程”装修后,整个家焕然一新。崔阿姨的心也亮堂了,精气神越来越好,还主动当起了家委会主任。“大家帮了我,我也要帮大家。”
西三路社区打造枢纽型组织平台,成立尚德社会组织孵化运营基地,大力培植草根型社会组织,积极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构建“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接单、志愿者送单”的服务体系。目前,共有14家社会组织稳定开展各类服务活动。成功孵化的“八零社工”已在全省范围开展投标。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新民社区的“饭大爷”老年餐厅就开门了,仝江涛师傅笑着给大爷大妈们盛饭;八点,泾渭茯茶专卖店经理伍学英一开店门就发现,昨天跟“路长”反映后,堆在门口的垃圾一晚上便不见了;十点,新城区第三党员政治生活馆,又迎来一批党员重温党的历史、接受党性体检;下午,兴乐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们找好位置,放好书包,开始做作业,偶有志愿者老师轻声解答问题……透过徐徐展开的西一路街道“红领生态圈”图景,我们看见幸福花儿正在绽放。
作者: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 王军